沉默串謀者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在2012年12月17日 (一) 10:56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Read09 (對話 | 貢獻)
(二、本書摘要)
←上一個
當前修訂版本 (2012年12月17日 (一) 10:59) (編輯) (撤銷)
Read09 (對話 | 貢獻)
(六、附3張活動)
 
(8個中途的修訂版本沒有顯示。)
第29行: 第29行:
== 三、佳句摘錄 == == 三、佳句摘錄 ==
-「屋裡的大象,為西諺,意指屋裡有大象,人們卻視而不見,刻意忽略,當它不存在,用來比喻每個人都知道,卻不願提及或面對的議題或事件。」(p.21)+:1.「屋裡的大象,為西諺,意指屋裡有大象,人們卻視而不見,刻意忽略,當它不存在,用來比喻每個人都知道,卻不願提及或面對的議題或事件。」(p.21)
-「沉默,正是一種最公然的『否認』。」(p.33)+:2.「沉默,正是一種最公然的『否認』。」(p.33)
-「自由流通的訊息,往往能動搖既有的權力結構。」(p.104)+:3.「自由流通的訊息,往往能動搖既有的權力結構。」(p.104)
-「沉默越『沉重』、越『震耳欲聾』。」(p.129)+:4.「沉默越『沉重』、越『震耳欲聾』。」(p.129)
== 四、心得感想 == == 四、心得感想 ==
-此書章節架構緊密,內容環環相扣,旁徵博引需多文獻,也適時舉出童話故事與現實案例,讓初次接觸相關議題的我們讀起來相當易懂,對本書所提及之論述感到印象深刻,不過卻也因而十分震懾於「沉默」這個行為所涵蓋的意涵與背後的社會動態。其實人們基於恐懼、痛苦或尷尬等因素,一群人心照不宣地佯裝沒看見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某件事,這樣的行為本身就很衝突,一個人是如何其實知道,卻又同時不知道某件事?而這樣的狀態往往隱藏著悲劇,為什麼人會放任自己不知道?藉由歷史可以發現,這不斷地上映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事件是同性戀、種族問題、大屠殺、貪污、家暴、性侵害…等等,發生在國家、納粹集中營、學校、家庭、鄰居…等各處,隨著作者不斷的深入探討,也揭發人們變形的現實感、殘酷與孤獨,就由例子提示,讓人獨來感到心痛與心驚。+:       此書章節架構緊密,內容環環相扣,旁徵博引需多文獻,也適時舉出童話故事與現實案例,讓初次接觸相關議題的我們讀起來相當易懂,對本書所提及之論述感到印象深刻,不過卻也因而十分震懾於「沉默」這個行為所涵蓋的意涵與背後的社會動態。其實人們基於恐懼、痛苦或尷尬等因素,一群人心照不宣地佯裝沒看見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某件事,這樣的行為本身就很衝突,一個人是如何其實知道,卻又同時不知道某件事?而這樣的狀態往往隱藏著悲劇,為什麼人會放任自己不知道?藉由歷史可以發現,這不斷地上映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事件是同性戀、種族問題、大屠殺、貪污、家暴、性侵害…等等,發生在國家、納粹集中營、學校、家庭、鄰居…等各處,隨著作者不斷的深入探討,也揭發人們變形的現實感、殘酷與孤獨,就由例子提示,讓人獨來感到心痛與心驚。
-作者說沉默反而是種積極的語言,這句話讓我們反覆思考良久,我們猜測其如此說明的意思是,當人們避而不談某件事時,這件事反而因為被忽略而顯得奇異,而因為奇異,反而被突顯出來,讓這件事在人們的心頭中壓著,具有相當的份量,且似乎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沉重。另外,我們也認為積極面來說,人們社會化的越深,學習到的也越多,越明白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語,該如何判斷人的臉色,也因此知道什麼能說與不能說,尤其其中牽涉到有權有勢的人就需要更學會此技巧,因此這也是一種求生存的本能,愈活愈容易沉默、容易屈從於沉默的脅迫,就社會化的層面,我們想確實是具積極性的。不過對於這種現象,令人十分擔憂,而作者對此現象之說法,讓我們認為諷刺意味相當濃厚。+:       作者說沉默反而是種積極的語言,這句話讓我們反覆思考良久,我們猜測其如此說明的意思是,當人們避而不談某件事時,這件事反而因為被忽略而顯得奇異,而因為奇異,反而被突顯出來,讓這件事在人們的心頭中壓著,具有相當的份量,且似乎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沉重。另外,我們也認為積極面來說,人們社會化的越深,學習到的也越多,越明白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語,該如何判斷人的臉色,也因此知道什麼能說與不能說,尤其其中牽涉到有權有勢的人就需要更學會此技巧,因此這也是一種求生存的本能,愈活愈容易沉默、容易屈從於沉默的脅迫,就社會化的層面,我們想確實是具積極性的。不過對於這種現象,令人十分擔憂,而作者對此現象之說法,讓我們認為諷刺意味相當濃厚。
-不過就道德層面,我們認為是非常消極的,其實世界上有很多悲劇,反而是源自於旁觀者的沉默,有太多社會案件中的受害者,在其寶貴的生命被奪去之前,都仍有時間可以獲得援助,就是人們對於其受害事實視而不見,卻也因為人們的冷漠與殘酷,使施暴者似乎得到鼓勵,下手越來越重,而導致悲劇。其實,沉默的殺傷力更甚,反到助長了罪行!事後被詢問時還顯示出我不是真正對其施虐者,所以我不是壞人。不僅沒有察覺到他們行為的恐怖,甚至夜晚仍能好眠,對於這樣的行為,令人感到十分不敢相信,然而也因為歷史上的例子層出不窮,讓我們不得不信之餘,也為了人類的殘忍感到深深的害怕與痛心。故馬丁‧路德‧金恩說:「我們這一代的人必將感到悔恨,不單單為了惡人可憎的言行,也為了好人的緘默。」,值得令人深思。+:       不過就道德層面,我們認為是非常消極的,其實世界上有很多悲劇,反而是源自於旁觀者的沉默,有太多社會案件中的受害者,在其寶貴的生命被奪去之前,都仍有時間可以獲得援助,就是人們對於其受害事實視而不見,卻也因為人們的冷漠與殘酷,使施暴者似乎得到鼓勵,下手越來越重,而導致悲劇。其實,沉默的殺傷力更甚,反到助長了罪行!事後被詢問時還顯示出我不是真正對其施虐者,所以我不是壞人。不僅沒有察覺到他們行為的恐怖,甚至夜晚仍能好眠,對於這樣的行為,令人感到十分不敢相信,然而也因為歷史上的例子層出不窮,讓我們不得不信之餘,也為了人類的殘忍感到深深的害怕與痛心。故馬丁‧路德‧金恩說:「我們這一代的人必將感到悔恨,不單單為了惡人可憎的言行,也為了好人的緘默。」,值得令人深思。
-根據西諺「屋裡的大象」,眾人越是不去討論,屋裡的大象反而越是存在,我們認為在這樣的壓力下,人們會被這隻大象給擠扁,因而造成群體機能出現障礙,人們原本應是相互扶持,相互合作的團體,而能發展出越來越良善的社會體系,促進生活品質,然而因為人們被一些權力者或事情境而逼迫,學習低頭,保持沉默,到最後只會越來越害怕,越來越會推卸責任,怕觸及某些事物而沒有人願意進行事物,因為怕一有行動,反而觸及沉默中心,而惹禍上身。使每個人都無法說出心裡的話,而感到越來越孤獨、憂鬱,如此,社會上的災難將層出不窮於生活中。舉例,我們曾看過《鄰家女孩》,其故事大意是新搬到鎮上的姊妹投靠遠房阿姨,然而被其虐待致死,而鎮上居民因為相信鎮風淳樸也裝做沒這種事發生,未曾伸出援手,而悲劇也因而無法遏止的發生了。+:       根據西諺「屋裡的大象」,眾人越是不去討論,屋裡的大象反而越是存在,我們認為在這樣的壓力下,人們會被這隻大象給擠扁,因而造成群體機能出現障礙,人們原本應是相互扶持,相互合作的團體,而能發展出越來越良善的社會體系,促進生活品質,然而因為人們被一些權力者或事情境而逼迫,學習低頭,保持沉默,到最後只會越來越害怕,越來越會推卸責任,怕觸及某些事物而沒有人願意進行事物,因為怕一有行動,反而觸及沉默中心,而惹禍上身。使每個人都無法說出心裡的話,而感到越來越孤獨、憂鬱,如此,社會上的災難將層出不窮於生活中。舉例,我們曾看過《鄰家女孩》,其故事大意是新搬到鎮上的姊妹投靠遠房阿姨,然而被其虐待致死,而鎮上居民因為相信鎮風淳樸也裝做沒這種事發生,未曾伸出援手,而悲劇也因而無法遏止的發生了。
-回歸於現今台灣社會,校園霸凌問題近年來受到重視而逐漸浮上檯面,然而最一開始聽到來自大眾的話語是:「當年也是這樣,誰不知道有這樣的事。」然而為什麼現在才逐漸被重視?其實不僅僅是受害者當時忍氣吞聲,甚至週遭知情的同學們,也習慣從這些事情走過,摀住眼、耳、口,不知道,故不出面阻止,也不曾為他人發聲,因為擔心怕受牽扯,而我們可以從中發現,當身邊沒有人承認此事件存在的事實,反而此得這件事變得更陰晦可怖了!而殘酷與墮落卻更由中滋長,霸凌的手段也越來越殘忍、無人道。+:       回歸於現今台灣社會,校園霸凌問題近年來受到重視而逐漸浮上檯面,然而最一開始聽到來自大眾的話語是:「當年也是這樣,誰不知道有這樣的事。」然而為什麼現在才逐漸被重視?其實不僅僅是受害者當時忍氣吞聲,甚至週遭知情的同學們,也習慣從這些事情走過,摀住眼、耳、口,不知道,故不出面阻止,也不曾為他人發聲,因為擔心怕受牽扯,而我們可以從中發現,當身邊沒有人承認此事件存在的事實,反而此得這件事變得更陰晦可怖了!而殘酷與墮落卻更由中滋長,霸凌的手段也越來越殘忍、無人道。
-沉默使得到得逐漸淪喪了,該如何改變?為了周遭的人,也可能是為了未來的孩子,現在人們要學習站出來,拾起勇氣,大聲說出來。其實在這備受壓力的環境中,沒有人不渴望能解脫,但大家都習慣低頭,也就忘了公開討論的力量,甚至是輿論的力量。然而,問題不會因為我們迴避它就消失不見,也許說出來的時候會受到苛責與打壓,但為了可憐受苦的人,大家應勇敢挺身而出維護正義,我們相信最終勝利會站在正義這一方。有時候,可能因為自己打一通電話給相關當局,就能挽救一條寶貴的生命,故我們也期許自己在未來面對險惡的沉默環境中,能不當沉默的串謀者,而應當成為破除否認的發聲者。+:       沉默使得到得逐漸淪喪了,該如何改變?為了周遭的人,也可能是為了未來的孩子,現在人們要學習站出來,拾起勇氣,大聲說出來。其實在這備受壓力的環境中,沒有人不渴望能解脫,但大家都習慣低頭,也就忘了公開討論的力量,甚至是輿論的力量。然而,問題不會因為我們迴避它就消失不見,也許說出來的時候會受到苛責與打壓,但為了可憐受苦的人,大家應勇敢挺身而出維護正義,我們相信最終勝利會站在正義這一方。有時候,可能因為自己打一通電話給相關當局,就能挽救一條寶貴的生命,故我們也期許自己在未來面對險惡的沉默環境中,能不當沉默的串謀者,而應當成為破除否認的發聲者。
== 五、問題討論 == == 五、問題討論 ==
-'''1. 為什麼人們面對問題時,會選擇否認、沉默?有什麼心理基礎嗎?'''+*'''1. 為什麼人們面對問題時,會選擇否認、沉默?有什麼心理基礎嗎?'''
-A:根據心理動力論,人們面臨基本欲求不能滿足時,心理會產生衝突感,而此時會產生一些防衛機轉,以降低自身產生的焦慮感,而防衛機轉也會於創傷事件發生時產生作用,有潛抑作用、否定作用、投射作用、移情作用、反向作用、補償作用、昇華作用等等,而其中潛抑、否定主要作用有些是將不接受的刺激移出意識之中,可以降低內心不安以保護心智。+:A:根據心理動力論,人們面臨基本欲求不能滿足時,心理會產生衝突感,而此時會產生一些防衛機轉,以降低自身產生的焦慮感,而防衛機轉也會於創傷事件發生時產生作用,有潛抑作用、否定作用、投射作用、移情作用、反向作用、補償作用、昇華作用等等,而其中潛抑、否定主要作用有些是將不接受的刺激移出意識之中,可以降低內心不安以保護心智。
-而行為學派會認為是因為操作制約學習而來的,即有時當人在面對問題時要說出來時,因為眾人的態度可能是不願理會,甚至對說出來的行為有憤怒的反應時,個體會因為這種回饋,而消弱其原本的行為,最後就不會選擇將事情說出來。+:       而行為學派會認為是因為操作制約學習而來的,即有時當人在面對問題時要說出來時,因為眾人的態度可能是不願理會,甚至對說出來的行為有憤怒的反應時,個體會因為這種回饋,而消弱其原本的行為,最後就不會選擇將事情說出來。
-而在沉默串謀者的現象中,人們可能會擔心面對來自被眾人認為是背叛者的敵意,或是有權者的迫害,而採取沉默的行為作為反應,而最基本的動機,我們認為是為了解除恐懼感。+:       而在沉默串謀者的現象中,人們可能會擔心面對來自被眾人認為是背叛者的敵意,或是有權者的迫害,而採取沉默的行為作為反應,而最基本的動機,我們認為是為了解除恐懼感。
-'''2. 在我們文化中,有時候會有不成文之規定,守與不守的原因?'''+*'''2. 在我們文化中,有時候會有不成文之規定,守與不守的原因?'''
-A:在許多情境下,與人互動會有聽聞要注意一些小細節,而大家無須說出來,大家心理都明白,而也不從者可能會被視為製造問題者,而這稱為不成文規定。如:學生不可評論長輩,應尊師重道、男女出遊,男生應該要付費,否則會被視為小氣、聚會時,禮物要送多大、請人辦事後,應包多少紅包…等許多。可能遵守也無傷大雅,不遵守的話,人家可能會認為你不合群,愛抱怨,甚至可能會認為你不會做人,有時候遵從的話可以避開麻煩,甚至可以贏得他人認同感、讚美。而這些不成文規定可能是傳統或社會期望,一直被大家接受到至今,但是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其實只是沒有人質疑它們的存在,才一直被保留下來的。當人們生活在存有這麼多限制與規定的世界中,是件很有壓迫感的事,為了順應他人而強迫自己,太辛苦了!我們應該要聽從自己的意願與心聲,不願意做的事肯定哪裡有一些問題,應該要嘗試與人公開討論其不適性,甚至有時候,做自己的主人,根本不需要他人認同,只要在不侵害他人權益的範圍中,做自己覺得是對的事,就對了!+:A:在許多情境下,與人互動會有聽聞要注意一些小細節,而大家無須說出來,大家心理都明白,而也不從者可能會被視為製造問題者,而這稱為不成文規定。如:學生不可評論長輩,應尊師重道、男女出遊,男生應該要付費,否則會被視為小氣、聚會時,禮物要送多大、請人辦事後,應包多少紅包…等許多。可能遵守也無傷大雅,不遵守的話,人家可能會認為你不合群,愛抱怨,甚至可能會認為你不會做人,有時候遵從的話可以避開麻煩,甚至可以贏得他人認同感、讚美。而這些不成文規定可能是傳統或社會期望,一直被大家接受到至今,但是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其實只是沒有人質疑它們的存在,才一直被保留下來的。當人們生活在存有這麼多限制與規定的世界中,是件很有壓迫感的事,為了順應他人而強迫自己,太辛苦了!我們應該要聽從自己的意願與心聲,不願意做的事肯定哪裡有一些問題,應該要嘗試與人公開討論其不適性,甚至有時候,做自己的主人,根本不需要他人認同,只要在不侵害他人權益的範圍中,做自己覺得是對的事,就對了!
-'''3. 面對眾人的壓力,如何拾起勇氣將真相說出來?'''+*'''3. 面對眾人的壓力,如何拾起勇氣將真相說出來?'''
-A:我們認為自己心中要秉持心中的那把尺,不要口是心非,才能保持自己的判斷力,不會人云亦云的喪失自我,如此也能保護自己內心的勇氣。+:A:我們認為自己心中要秉持心中的那把尺,不要口是心非,才能保持自己的判斷力,不會人云亦云的喪失自我,如此也能保護自己內心的勇氣。
-然而面對龐大壓力卻要說出真相時,我們認為時機點是很重要的,應耐著性子,等待大家應忍受沉默而維持在一定的壓力下,當大家彈性疲乏,沉默沉重地快要承受不了時,此時跳出來說破,可以得到相當的認同感與支持感;然若此事牽涉到相當有權的人士時,應收集足夠的資料,足夠到可以一擊就擊潰對手的資料時,才挺身而出,此時不僅能讓自己免除被迫害的危險,甚至可以成為他人的英雄。+:       然而面對龐大壓力卻要說出真相時,我們認為時機點是很重要的,應耐著性子,等待大家應忍受沉默而維持在一定的壓力下,當大家彈性疲乏,沉默沉重地快要承受不了時,此時跳出來說破,可以得到相當的認同感與支持感;然若此事牽涉到相當有權的人士時,應收集足夠的資料,足夠到可以一擊就擊潰對手的資料時,才挺身而出,此時不僅能讓自己免除被迫害的危險,甚至可以成為他人的英雄。
== 六、附3張活動 == == 六、附3張活動 ==
-{|+:[[Image:P1010002_(2).JPG|400px]] [[Image:P1010003_(2).JPG|400px]]
-|-+ 
-| [[Image:P1010002_(2).JPG|400px|right]]+:[[Image:P1010004_(2).JPG|400px]]
-| [[Image:P1010003_(2).JPG|400px|right]]+
-|-+
-| [[Image:P1010004_(2).JPG|400px|right]]+
-| |}+

當前修訂版本

目錄

[編輯] 一、作者簡介

       伊唯塔‧傑魯巴維 (Eviatar Zerubavel) 為知名社會學大師,目前任教於美國羅格斯大學 (Rutgers University),也是2003年古根漢學術獎得主。拜師知名社會學家爾文‧高夫曼 (Erving Goffman),而伊唯塔‧傑魯巴維最為人所知的研究專長是時間社會學與認知社會學。著有《七日週期》(The Seven-Day Circle: 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the Week)、《時間地圖》(Time Maps: Collective Memory and the Social Shape of the Past)等書。----------(摘自本書介紹)

[編輯] 二、本書摘要

本書主要共分為七個章節,以下將分別介紹各章節之內容:

  • 1. 沉默的串謀:一群人心照不宣地,佯裝沒看見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某件事。
       此章節主要內容為簡介沉默的串謀名詞意義以及作者對此現象感興趣的原因。作者以「否認」作為沉默的概念以解釋之,眾人隱藏的真相有時是因為恐懼與尷尬造成的。心理動力論認為否認即為逃避痛苦,避免讓不安的訊息進入自我的意識之中,如同大家總不願談論創傷經驗,例如:被性侵、納粹集中營倖存者的經驗等,不去談似乎可以避免勾起痛苦,其實背後意義是為害怕去面對恐懼或羞恥。作者提示,沉默的串謀,並非圍繞於我們沒留意的事情上,相反的,其實它是以我們刻意迴避、顯而易見的事情為中心。然而少有人針對沉默現象作探討,故其理論尚發展不全,而引起作者興趣,進而研究之。
  • 2. 為什麼否認屋裡有大象?
       此章節說明沉默會與文化有關,每個職業、社會所認為不宜談論的話題不同,且隨著時間會持續改變。而這種視若無睹的行為,人們是透過學習獲得,依照特定族群的成員、依照特定注意與溝通習俗而定,我們會受傳統、社會風俗、禁忌、世故影響,此意即社會化的過程,以學會懂得什麼事該不該被「注意」,該不該拿出來談論,使我們懂得適時迴避,做出符合社會期待的「得體」行為,能不去刺探可能造成尷尬的問題。而沉默串謀會產生規範壓力,而這現象會擴及權力結構、分層體系、社會規範等對人的影響力與約束力。
  • 3. 誰在說:別提那檔子事
       「注意力規範」的存在,意味人們對於何者應予以忽略,具有一定程度的共識。而迫使人們漠視某些事情,是受到社會規範與政治限制而致。此章節說明權力者具有更廣的注意視野,不過其也具有「控制」他人注意範圍、言論範圍的能力,可以控制談論議題或改變話題,以避免不利於自身的訊息被討論或被注意。且權力者也可以控制他人接觸資訊之管道,其可以操控媒體,讓人別看、別聽、別多管閒事。這往往是非正式的壓力,有時會涉及肢體威脅,而有時可以完全不需要透過言語即可進行,如:利用加薪或升遷。讓他人噤聲,往往可以在全然沉默中完成。
  • 4. 大家一起來旁觀
       沉默,共同否認,是集體的努力,有賴於資訊的非製造者的謹言慎行,以及非使用者的不予留意,串謀才得以成立。藉由非禮勿聽與非禮勿言者通力合作,建立起沉默的「雙層壁壘」,也就是雖然知道有些事情,但有人不說,有人不問,但其原委與結果就都不會有人知道了,如:家報事件附近的鄰居知道有暴力行為,但假裝看不到,就不知道受害者有受傷,產生了自欺欺人的心態。而比起掩飾,串謀者之間從不真正討論沉默本身,卻讓沉默更具殺傷力,如上述例子,鄰居也因此錯過協助受害者的機會,反而只是任傷害一再發生。而旁觀者之所以為旁觀者通常與其和事件之正式關係、孕育串謀的社會環境(如官僚體系)、參與串謀的人數有關,如果與事件涉及越深、牽涉的權力者權力越大、參與的人數近乎所有人,社會壓力則會越大,而當沉默旁觀者越多時,壓力也會越加沉重,也就更沉默了,時間拖得越長,使人更不敢碰觸相關議題,就更不會被人說破,也因此更沉默了。
  • 5. 可是,國王明明沒穿衣服!
       可是雖然加入沉默串謀者的壓力隨著串謀者越多、串謀時間越長而越形強大,然而終結串謀的機會卻也隨之增加。此時即使只有一人不願否認,他即有可能就是帶領大眾公開沉默事件的人,如同《國王的新衣》裡的小孩的角色一樣。其實人們否定特定事情的強度,往往與揭露其真相的慾望相同,首先要先在公開場合「打破」沉默,讓事件顯眼的呈現在大眾眼前,以贏得附和。然而,若打破沉默者的權力不夠大,因其控制力不足,有可能反而落得被排擠、懲處的對象,故潛在的打破沉默者容易卻步。
  • 6. 有些事情別說的好
       儘管打破沉默者扮演的是將事物看得透徹的角色,然而於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對打破沉默者懷抱怨恨感,因為其挑戰人們認知上的平靜,甚至人們被迫要正視恐懼與尷尬,而可能使人們感到受傷或尊嚴受損。更甚至因為挑戰了權力者,使人覺得打破沉默者是背叛者,他破壞大眾的形象,也破壞組織結構,使人感到威脅性,而更憎惡打破沉默者。
  • 7. 沉默,及其所崩壞的……
       世上許多不幸,源自於沒有說出口的事。沉默的串謀可能短期間可以帶來個人與社會的好處,但往往長期之後會持續的困擾串謀者們,如:人們因長期否認,現實感被扭曲、口是心非其實花費更多精神力量、以及因為沉默,不能討論而讓彼此感到孤獨,因此也讓團體團結性出現障礙等。且若對不當的行為保持沉默,即形同同意之,此沉默行為可能鼓勵了犯罪行為,使之成為可行之行為,助長了罪過,將會造成道德的淪喪。故由上述描述沉默延伸出來的問題可以了解,迴避事件並不能解決它們,事情反倒可能越變越糟,且阻撓它們被解決的機會。

[編輯] 三、佳句摘錄

1.「屋裡的大象,為西諺,意指屋裡有大象,人們卻視而不見,刻意忽略,當它不存在,用來比喻每個人都知道,卻不願提及或面對的議題或事件。」(p.21)
2.「沉默,正是一種最公然的『否認』。」(p.33)
3.「自由流通的訊息,往往能動搖既有的權力結構。」(p.104)
4.「沉默越『沉重』、越『震耳欲聾』。」(p.129)

[編輯] 四、心得感想

       此書章節架構緊密,內容環環相扣,旁徵博引需多文獻,也適時舉出童話故事與現實案例,讓初次接觸相關議題的我們讀起來相當易懂,對本書所提及之論述感到印象深刻,不過卻也因而十分震懾於「沉默」這個行為所涵蓋的意涵與背後的社會動態。其實人們基於恐懼、痛苦或尷尬等因素,一群人心照不宣地佯裝沒看見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某件事,這樣的行為本身就很衝突,一個人是如何其實知道,卻又同時不知道某件事?而這樣的狀態往往隱藏著悲劇,為什麼人會放任自己不知道?藉由歷史可以發現,這不斷地上映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事件是同性戀、種族問題、大屠殺、貪污、家暴、性侵害…等等,發生在國家、納粹集中營、學校、家庭、鄰居…等各處,隨著作者不斷的深入探討,也揭發人們變形的現實感、殘酷與孤獨,就由例子提示,讓人獨來感到心痛與心驚。
       作者說沉默反而是種積極的語言,這句話讓我們反覆思考良久,我們猜測其如此說明的意思是,當人們避而不談某件事時,這件事反而因為被忽略而顯得奇異,而因為奇異,反而被突顯出來,讓這件事在人們的心頭中壓著,具有相當的份量,且似乎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沉重。另外,我們也認為積極面來說,人們社會化的越深,學習到的也越多,越明白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語,該如何判斷人的臉色,也因此知道什麼能說與不能說,尤其其中牽涉到有權有勢的人就需要更學會此技巧,因此這也是一種求生存的本能,愈活愈容易沉默、容易屈從於沉默的脅迫,就社會化的層面,我們想確實是具積極性的。不過對於這種現象,令人十分擔憂,而作者對此現象之說法,讓我們認為諷刺意味相當濃厚。
       不過就道德層面,我們認為是非常消極的,其實世界上有很多悲劇,反而是源自於旁觀者的沉默,有太多社會案件中的受害者,在其寶貴的生命被奪去之前,都仍有時間可以獲得援助,就是人們對於其受害事實視而不見,卻也因為人們的冷漠與殘酷,使施暴者似乎得到鼓勵,下手越來越重,而導致悲劇。其實,沉默的殺傷力更甚,反到助長了罪行!事後被詢問時還顯示出我不是真正對其施虐者,所以我不是壞人。不僅沒有察覺到他們行為的恐怖,甚至夜晚仍能好眠,對於這樣的行為,令人感到十分不敢相信,然而也因為歷史上的例子層出不窮,讓我們不得不信之餘,也為了人類的殘忍感到深深的害怕與痛心。故馬丁‧路德‧金恩說:「我們這一代的人必將感到悔恨,不單單為了惡人可憎的言行,也為了好人的緘默。」,值得令人深思。
       根據西諺「屋裡的大象」,眾人越是不去討論,屋裡的大象反而越是存在,我們認為在這樣的壓力下,人們會被這隻大象給擠扁,因而造成群體機能出現障礙,人們原本應是相互扶持,相互合作的團體,而能發展出越來越良善的社會體系,促進生活品質,然而因為人們被一些權力者或事情境而逼迫,學習低頭,保持沉默,到最後只會越來越害怕,越來越會推卸責任,怕觸及某些事物而沒有人願意進行事物,因為怕一有行動,反而觸及沉默中心,而惹禍上身。使每個人都無法說出心裡的話,而感到越來越孤獨、憂鬱,如此,社會上的災難將層出不窮於生活中。舉例,我們曾看過《鄰家女孩》,其故事大意是新搬到鎮上的姊妹投靠遠房阿姨,然而被其虐待致死,而鎮上居民因為相信鎮風淳樸也裝做沒這種事發生,未曾伸出援手,而悲劇也因而無法遏止的發生了。
       回歸於現今台灣社會,校園霸凌問題近年來受到重視而逐漸浮上檯面,然而最一開始聽到來自大眾的話語是:「當年也是這樣,誰不知道有這樣的事。」然而為什麼現在才逐漸被重視?其實不僅僅是受害者當時忍氣吞聲,甚至週遭知情的同學們,也習慣從這些事情走過,摀住眼、耳、口,不知道,故不出面阻止,也不曾為他人發聲,因為擔心怕受牽扯,而我們可以從中發現,當身邊沒有人承認此事件存在的事實,反而此得這件事變得更陰晦可怖了!而殘酷與墮落卻更由中滋長,霸凌的手段也越來越殘忍、無人道。
       沉默使得到得逐漸淪喪了,該如何改變?為了周遭的人,也可能是為了未來的孩子,現在人們要學習站出來,拾起勇氣,大聲說出來。其實在這備受壓力的環境中,沒有人不渴望能解脫,但大家都習慣低頭,也就忘了公開討論的力量,甚至是輿論的力量。然而,問題不會因為我們迴避它就消失不見,也許說出來的時候會受到苛責與打壓,但為了可憐受苦的人,大家應勇敢挺身而出維護正義,我們相信最終勝利會站在正義這一方。有時候,可能因為自己打一通電話給相關當局,就能挽救一條寶貴的生命,故我們也期許自己在未來面對險惡的沉默環境中,能不當沉默的串謀者,而應當成為破除否認的發聲者。

[編輯] 五、問題討論

  • 1. 為什麼人們面對問題時,會選擇否認、沉默?有什麼心理基礎嗎?
A:根據心理動力論,人們面臨基本欲求不能滿足時,心理會產生衝突感,而此時會產生一些防衛機轉,以降低自身產生的焦慮感,而防衛機轉也會於創傷事件發生時產生作用,有潛抑作用、否定作用、投射作用、移情作用、反向作用、補償作用、昇華作用等等,而其中潛抑、否定主要作用有些是將不接受的刺激移出意識之中,可以降低內心不安以保護心智。
       而行為學派會認為是因為操作制約學習而來的,即有時當人在面對問題時要說出來時,因為眾人的態度可能是不願理會,甚至對說出來的行為有憤怒的反應時,個體會因為這種回饋,而消弱其原本的行為,最後就不會選擇將事情說出來。
       而在沉默串謀者的現象中,人們可能會擔心面對來自被眾人認為是背叛者的敵意,或是有權者的迫害,而採取沉默的行為作為反應,而最基本的動機,我們認為是為了解除恐懼感。
  • 2. 在我們文化中,有時候會有不成文之規定,守與不守的原因?
A:在許多情境下,與人互動會有聽聞要注意一些小細節,而大家無須說出來,大家心理都明白,而也不從者可能會被視為製造問題者,而這稱為不成文規定。如:學生不可評論長輩,應尊師重道、男女出遊,男生應該要付費,否則會被視為小氣、聚會時,禮物要送多大、請人辦事後,應包多少紅包…等許多。可能遵守也無傷大雅,不遵守的話,人家可能會認為你不合群,愛抱怨,甚至可能會認為你不會做人,有時候遵從的話可以避開麻煩,甚至可以贏得他人認同感、讚美。而這些不成文規定可能是傳統或社會期望,一直被大家接受到至今,但是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其實只是沒有人質疑它們的存在,才一直被保留下來的。當人們生活在存有這麼多限制與規定的世界中,是件很有壓迫感的事,為了順應他人而強迫自己,太辛苦了!我們應該要聽從自己的意願與心聲,不願意做的事肯定哪裡有一些問題,應該要嘗試與人公開討論其不適性,甚至有時候,做自己的主人,根本不需要他人認同,只要在不侵害他人權益的範圍中,做自己覺得是對的事,就對了!
  • 3. 面對眾人的壓力,如何拾起勇氣將真相說出來?
A:我們認為自己心中要秉持心中的那把尺,不要口是心非,才能保持自己的判斷力,不會人云亦云的喪失自我,如此也能保護自己內心的勇氣。
       然而面對龐大壓力卻要說出真相時,我們認為時機點是很重要的,應耐著性子,等待大家應忍受沉默而維持在一定的壓力下,當大家彈性疲乏,沉默沉重地快要承受不了時,此時跳出來說破,可以得到相當的認同感與支持感;然若此事牽涉到相當有權的人士時,應收集足夠的資料,足夠到可以一擊就擊潰對手的資料時,才挺身而出,此時不僅能讓自己免除被迫害的危險,甚至可以成為他人的英雄。

[編輯] 六、附3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