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Wendy83328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在2012年10月30日 (二) 15:41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Wendy83328 (對話 | 貢獻)

←上一個
當前修訂版本 (2012年10月31日 (三) 02:01) (編輯) (撤銷)
Wendy83328 (對話 | 貢獻)

 
(47個中途的修訂版本沒有顯示。)
第26行: 第26行:
#嘉義縣公車總站 → 石棹 → 達邦線 #嘉義縣公車總站 → 石棹 → 達邦線
-=鄒族=+=地形氣候=
-(1)簡介:+==地形==
 +*阿里山區內河川以阿里山山脈為分水嶺,清水溪、曾文溪、八掌溪、牛稠溪橫貫其間。清水溪上游段因地形起伏,且流經岩壁巨石,瀑布景觀特別發達,在瑞峰、瑞里豐山境內清水溪支流流經觸就形成了龍宮、雷音、雲潭、石鼓盤瀑布等景觀。
 +
 +*阿里山地勢為四面高山環繞、層巒起伏、叢林蒼翠、斷崖絕壁,地勢險峻,為天然山谷盆地所形成。海拔高度由300公尺上升至2600公尺,地形高低起伏變化大,地勢東高西低。東部山區屬阿里山山脈,呈南北走向,由大塔山、石水山、兜山、萬歲山、塔山、祝山、尖山等十八座主要山巒構成,主峰大塔山標高約2663公尺,為區內最高峰。西部地勢略低且平坦和緩,山脈走向略呈南北向,以東、北向坡比例居多。
 +==氣候==
 +*阿里山地形起伏變化很大,因受高山環繞影響,氣候涼爽,年平均溫度約在攝氏10度左右,平均最低溫度為攝氏8度,平均最高溫攝氏15.7度;濕度大、雨量充沛(四月到九月為雨季,十月到翌年三月為旱季),年雨量超過2500公厘以上。也是因位居海拔高度較高且多山之故,阿里山地區全年出現霧日達111天。
 + 
 +=動物生態=
 + 
 +阿里山地區主要溪流是曾文溪上游以及流經來吉、豐山地區的清水溪,這些溪流中都有高山魚蝦繁生,其中以高山鯝魚、溪蝦、岩鰍為主,這些高山魚蝦大都生活在湍急河川之中,讓溪流更曾其生命動力。
 +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出蟲魚鳥獸豐富的生態資源,赤腹松鼠、條紋松鼠、大赤鼯鼠、白面鼯鼠、台灣野豬、台灣獼猴、山羌、長鬃山羊等哺乳動物,亦或 是阿里山山椒魚、梭得氏赤蛙等兩生類,還有像是阿里山龜殼花、菊池氏龜殼花、 雨傘節、赤尾青竹絲、飯匙倩、百步蛇等是常見毒蛇,斯文豪氏攀木蜥蜴、 麗蚊石龍子與印度蜥蜴是最常見的蜥蜴。
 + 
 +[[Image:Animal.jpg]]
 + 
 +這裡更是山鳥的樂園,在海拔較高之阿里山地區,據專家調查資料顯示,至少可觀察到40種鳥類,像是紅頭山雀、煤 山雀、青背山雀、紋翼畫眉、白耳畫眉、藪鳥、官羽畫眉、鉛色水鶇、栗背林鴝、火冠戴橘鳥等種類。 當您開車於公路上時,可得小心行駛,別嚇壞了悠閒漫步的白鶺鴒;亦可觀察數量日趨減少的台灣特有亞種阿里山鴝;再走入瑞太的武俠境遇內,倘若有幸,還可見到珍貴稀有種的藍腹鷴呢。
 +*冠羽畫眉(學名:Yuhina brunneiceps)
 + 
 +  台灣最可愛的鳥類之一,頭上有著尖尖的龐克頭,還有頗為老成氣派的八字鬍,全都在其嬌小的身軀上,普遍分布於1000~2500公尺的山區。繁殖季時通常3~7隻組成一個繁殖群,共同照顧一個巢,具有「合作生殖」行為,是相當值得研究的鳥類。以各種漿果與昆蟲為食物。冬天與白耳畫眉一同降遷至低海拔山區度過寒冷的冬天。
 + 
 +[[Image:冠羽畫眉.jpg]]
 + 
 +*白耳畫眉(學名:Heterophasia auricularis)
 + 
 +  深藍灰色的背部,灰橘色的腹部,還有白色過眼線延伸至耳部,所以稱為「白耳畫眉」,由於僅出現於台灣島,所以是台灣的特有種鳥類。普遍分布於台灣1000~2500公尺的森林中,無論是森林中的果實或是昆蟲,都是它的食物資源。山櫻桃開花時,常見牠們的覓食的行蹤。鳴聲嘹亮悅耳,為分布於台灣高山中之畫眉科中鳴唱最優美的鳥類之一。
 + 
 +[[Image:白耳畫眉1.jpg]]
 + 
 +*酒紅朱雀(學名:Carpodacus vinaceus)
 + 
 +  為台灣特有亞種鳥類,分布於海拔2000公尺以上地區,為台灣地區高海拔鳥類。雄鳥全身有如紅酒般暗紅色的身體,白色眉斑,尾巴及翅膀為黑褐色。但雌鳥全身則為暗褐色且有黑色縱斑,與雄鳥比較,有如灰姑娘。
 + 
 +[[Image:酒紅朱雀.jpg]]
 + 
 +*栗背林鴝(學名:Erithacus johnstoniae)
 + 
 +  栗背林鴝,為台灣特有種,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嚴寒季節時遷降至海拔1000多公尺的地方活動,在高海拔山區其族群尚稱普遍。雄鳥上胸之橙紅色及白色眉斑極顯明,幼鳥則喉部中央呈白色,上胸黃褐色,眉斑不鮮明,背部則類似雌鳥。'''在阿里山最常見的鳥就是「栗背林鴝」,因此又名阿里山鴝。'''
 + 
 +[[Image:栗背林鴝.jpg]]
 + 
 +*台灣松雀鷹(學名:Accipiter virgatus)
 + 
 +  體長28~37cm,體重130~240g,翼展50~68cm,為小型的松雀鷹,飛行時翅膀圓寬,有深色的喉央線,雌鳥比雄鳥的體型大,幼鳥的體色較深,胸部有縱斑,腹部及腹側有橫斑。棲地:各種樹林包括濕潤的落葉、針葉林,次生林及紅樹林。從海平面到海拔2400公尺皆有分佈。
 + 
 +[[Image:台灣松雀鷹.jpg]]
 + 
 +*阿里山山椒魚(台灣特有種)(Hynobius arisanensis)
 + 
 +阿里山山椒魚是冰河時期孓遺的生物,也是台灣特有種的國寶級的兩棲類,全長最長只有10公分長,體色為均勻之黑褐色或褐色,且四肢短小,前趾四趾為後趾為五趾,目前只分佈在台灣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但都是小族群的侷限分怖,族群的數量並不是很大,也不容易發現,但牠卻是台灣五種山椒中最容易發現的,喜歡在山谷、溪谷及溪流兩旁陰暗潮溼處活動,所以高海拔的小水流是典型的山椒魚棲地。
 + 
 +[[Image:台灣山椒魚.jpg]]
 + 
 +*梭德氏赤蛙(學名: Pseudoamolops sauteri)
 + 
 + 
 +其趾尖則略為膨大成吸盤狀,以適應急流的環境,藉此特徵可以與長腳赤蛙區別,繁殖季時,將從樹林移到溪流中,採集體求偶的方式,分布海拔3,300公尺以下之山區
 + 
 +[[Image:梭德氏赤蛙.jpg]]
 + 
 +=植物生態=
 + 
 +==植物分布==
 + 
 +阿里山依山勢垂直分布而呈現熱帶、暖帶與溫帶林特色,從平地到海拔800公尺的獨立山一帶為熱帶林,此區植物以榕樹、龍眼樹、相思樹及竹林為代表;自獨立山到海拔1,800公尺的屏遮那為暖帶林,代表樹種為樟木、柯木、楠木、杉木及柳杉等;屏遮那以上到海拔3,000公尺為溫帶林,以紅檜、扁柏、臺灣杉、鐵杉、華山松等樹木為主。
 + 
 +台灣四千多種原生維管束植物中,以「阿里山」命名多達一百多種,像是阿里山冬忍、阿里山十大功勞、阿里山龍膽、阿里山水晶蘭、阿里山千層塔等,顯示出阿里山植物相的豐富性。
 + 
 +[[Image:@@@@@@@.jpg]]
 + 
 +==花季和特有種==
 + 
 +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阿里山花季由櫻花拉開序幕,山櫻花、千島櫻、吉野櫻、大島櫻、八重櫻陸續開放,4-5月,臺灣一葉蘭、森氏杜鵑、毛地黃、射干菖浦、紫藤競相吐芳,其中在阿里山眠月線5號至10號隧道間的岩壁上,有個「臺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一葉蘭屬多年性草本植物,因花下僅長一片葉而得名,屬臺灣特有種,非常珍貴。
 + 
 +*阿里山龍膽(Gentiana arisanensis)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為台灣原生特有種植物。生長在臺灣2000公尺以上的高海拔山區。
 + 
 +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中高海拔以上陽光充足的開闊地、岩屑或森林。高約10厘米。莖斜立,密集叢生,常分枝在較上部。葉內摺卵形,芒刺狀漸尖頭,密集對生於莖上。漏斗形花冠,粉紅、紫色或深藍色,單朵著生於莖頂,有五裂,雄蕊五枚。褐色倒卵型蒴果。每年4~5月春末夏初為萌芽期,花期6~9月,10~11月結果,冬季進入休眠期。
 + 
 +[[Image:阿里山龍膽.jpg]]
 + 
 +*台灣一葉蘭(Pleione formosana Hayata)
 +為蘭科一葉蘭屬之落葉性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於空氣潮濕的雲霧帶。其植物體由一個球莖及一枚葉子構成,花朵豔麗。新植物體之形成,可經由有性生殖,產生種子萌芽,即實生苗;也可由球莖上之芽再度發育為新植物體,為無性生植。
 + 
 +[[Image:台灣一葉蘭.gif]]
 + 
 +*八重櫻
 +粉紅的花朵大,花梗長,花瓣又多重,加上經常數朵一起綻放,全株花朵總數較其他品種少,不過老株開滿一樹的景象非常壯觀,日本人喜歡淡色系的櫻花,所以八重緋寒櫻在日本反而不常見,算是非常具有台灣特色的品種。
 + 
 +[[Image:八重櫻.jpg]]
 + 
 +*毛地黃
 +台灣最早於 1911 年由日本引進,分佈於太平山,阿里山,八仙山及海拔 2000 公尺左右的高山。多年生草本,高約 1 公尺,莖直立,少分枝,全株密生短絨毛。葉粗糙、皺縮,基生葉具長柄,柄翼狀,葉形大,卵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長 12~25 公分,具不明顯葉緣,先端呈略鋸齒狀,往莖頂尺寸漸小,鈍鋸齒緣,兩面被絨毛;莖生葉柄短或無,長卵形,葉形有由下至上而漸小。花序總狀,頂生,單邊;萼片 5,不等,深裂至底,無小苞片;花冠二唇化,鐘形,花瓣片 5;二強雄蕊,花藥不相聯,藥室等長。夏季由莖頂端伸出長花穗,並由下端向上順序開放美麗的鐘狀花,萼片 5 裂,裂片卵狀批針形,花冠先端類似唇形,長 5~7.5 公分,紫紅色,綠白色,並點綴濃紫色斑點;花期 6~8 月。蒴果包於花萼內,具喙,胞間開裂。果實為廣卵形,內藏細小種子,數目極多;果熟期 8~10 月。毛地黃名字由來:它為何被叫毛地黃呢?是因為它有著佈滿茸毛的莖葉及酷似地黃的葉片,因而有「毛地黃」名字;又因為它來自遙遠的歐洲,因此又稱為「洋地黃」
 + 
 +[[Image:毛地黃.jpg]]
 + 
 +==觀光資源==
 +每逢阿里山櫻花季,整個阿里山區約有超過三千棵櫻花同時綻放,每每吸引遊客上山賞花,沐浴在群花與芬多精的香味中,尋幽訪勝。由冬末夾道迎客的山櫻花登場,揭開了阿里山花季的序幕,三月初開始綻放,花期長達一個吉野櫻,是阿里山花季的主角;直至暮春,粉紅的桃花出場。這段時間裡,山谷遍野萬紫千紅,宛如世外桃源,一場令人目不暇給的花團錦簇盛宴,往往令許多人駐足讚嘆。
 + 
 +[[Image:1234566.jpg]]
 + 
 +=阿里山的鄒族=
 +==簡介==
鄒族又稱曹族,語言為鄒語,大部分居住在阿里山鄉附近,依照地區性又可劃分為北鄒和南鄒,北鄒大約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周邊,南鄒則分布在高雄市那瑪夏區、桃源區等地方,現在鄒族人數大約為6943人(2012年6月份資料),是全台灣人數僅次於賽夏族(6152人,2012年5月份資料)的第二少的原住民族。 鄒族又稱曹族,語言為鄒語,大部分居住在阿里山鄉附近,依照地區性又可劃分為北鄒和南鄒,北鄒大約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周邊,南鄒則分布在高雄市那瑪夏區、桃源區等地方,現在鄒族人數大約為6943人(2012年6月份資料),是全台灣人數僅次於賽夏族(6152人,2012年5月份資料)的第二少的原住民族。
他們的五官輪廓鮮明、鼻樑高聳,有一首歌曲「高山青」是這樣形容他們的:「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他們的五官輪廓鮮明、鼻樑高聳,有一首歌曲「高山青」是這樣形容他們的:「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傳統鄒族人以狩獵以及種植高山蔬果為生,現在多以經營高山茶園,種植筊白筍、高麗菜、山葵等高山蔬果為生,亦有人改種植香水百合等精緻農業為生。 傳統鄒族人以狩獵以及種植高山蔬果為生,現在多以經營高山茶園,種植筊白筍、高麗菜、山葵等高山蔬果為生,亦有人改種植香水百合等精緻農業為生。
-*+[[Image:12345.jpg]]
-*+ 
-*+==文化==
-(2)文化:+*婚姻制度:鄒族為一個父系社會,採用父系繼承為原則,以嫁娶制度為主,意即婦隨夫居的情況為大宗。
-#婚姻制度:鄒族為一個父系社會,採用父系繼承為原則,以嫁娶制度為主,意即婦隨夫居的情況為大宗。+*財產繼承:傳統的鄒族文化中,土地為公有地,家族中的財產由長子繼承之。
-#財產繼承:傳統的鄒族文化中,土地為公有地,家族中的財產由長子繼承之。+*社會制度:鄒族人的觀念裡擁有「會所」能夠舉行全部落性祭儀的才有資格稱為大社,也才是一個完整的政治實體,而鄒族人的社會組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社會制度:鄒族人的觀念裡擁有「會所」能夠舉行全部落性祭儀的才有資格稱為大社,也才是一個完整的政治實體,而鄒族人的社會組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階級制度:
-#階級制度:+#頭目(peogsi): 即整個部落的領導人。
-*(一) 頭目(peogsi): 即整個部落的領導人。+#征帥(eozomu):爭戰、獵首的指揮官。
-*(二) 征帥(eozomu):爭戰、獵首的指揮官。+#勇士(maotana):在戰場上有特殊功勳的族人。
-*(三) 勇士(maotana):在戰場上有特殊功勳的族人。+*主食:以小米、番薯、芋頭、玉米等為主食,蔬果、魚類、肉類等為副食品,惟以食用熊肉和豹肉為一大禁忌。另外鄒族的竹筒飯和小米酒也是相當聞名的美食,因為竹筒讓上山打獵的鄒族勇士們方便攜帶食物所衍生出來的特色美食;另外原住民的祭典少不了酒,但是鄒族人平常不釀酒的,唯有在祭典期間或只有婚喪喜宴時才會釀酒,而喝酒人大多是族裡的長輩,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喝酒是一個很神聖尊重的事情。
-#主食:以小米、番薯、芋頭、玉米等為主食,蔬果、魚類、肉類等為副食品,惟以食用熊肉和豹肉為一大禁忌。另外鄒族的竹筒飯和小米酒也是相當聞名的美食,作法是將小米等食材放入一年生的竹筒中用火烤熟,如此一來不但擁有竹子濕潤的水分,還有竹子的香氣滲透的小米中往往令人食指大動,當初也是因為竹筒讓上山打獵的鄒族勇士們方便攜帶食物所衍生出來的特色美食;另外原住民的祭典少不了酒,但是鄒族人平常不釀酒的,唯有在祭典期間或只有婚喪喜宴時才會釀酒,而喝酒人大多是族裡的長輩,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喝酒是一個很神聖尊重的事情。+*服飾特色:鄒族服飾以皮革、麻布和棉布為主要材料,顏色以紅,白,黑色為主,尤其男子盛裝時多穿著紅色,因為據說紅色是戰神最喜愛的顏色,而皮革製成的各式衣物,諸如皮披肩、皮套褲、皮衣,更是鄒族男性服裝的一大特色,裝飾著飛羽的男性皮帽,除了裝飾用途,更有表示能夠承擔部落與家庭的責任的特殊意義。
-#服飾特色:鄒族服飾以皮革、麻布和棉布為主要材料,顏色以紅,白,黑色為主,尤其男子盛裝時多穿著紅色,因為據說紅色是戰神最喜愛的顏色,而皮革製成的各式衣物,諸如皮披肩、皮套褲、皮衣,更是鄒族男性服裝的一大特色,裝飾著飛羽的男性皮帽,除了裝飾用途,更有表示能夠承擔部落與家庭的責任的特殊意義。服飾還能顯現出穿著者的地位。頭目或征帥等具有勇士的資格者,帽子前緣可以附加寬約六公分左右的紅色紋飾帶,帶上可另外裝飾珠玉和貝殼片飾;捕獲威猛山豬的人,可以在平常的銅製手鐲,增加用山豬牙裝飾而成的臂飾,到了重要儀式時,族人都需穿上隆重的服飾,以示尊重。+*鄒族部落中最重要的祭儀為「播種祭」、「小米收穫祭」與「戰祭」三大祭儀,每年七、八月鄒族部落舉行小米收穫祭(Homeyaya)後,由部落長老共同商議是否要舉行Mayasvi祭典。而舉行 的情況有下列二種:
-#鄒族部落中最重要的祭儀為「播種祭」、「小米收穫祭」與「戰祭」三大祭儀,每年七、八月鄒族部落舉行小米收穫祭(Homeyaya)後,由部落長老共同商議是否要舉行Mayasvi祭典。而舉行 的情況有下列二種:+#當勇士對外征戰凱旋歸來後,將所帶回來的敵首先放在神樹旁,待舉行過 Mayasvi之後,才將人頭放入敵首籠內安置。
-(一)當勇士對外征戰凱旋歸來後,將所帶回來的敵首先放在神樹旁,待舉行過 Mayasvi之後,才將人頭放入敵首籠內安置。+#男子集會所需要修建或重建時。
-(二)男子集會所需要修建或重建時。+*生命豆祭:自2002年開始舉辦的阿里山鄒族生命豆祭,其實並不是一個傳統的鄒族祭儀,而是一個以鄒族集體婚禮為主軸,並結合阿里山部落人文、觀光、產業等資源,由地方政府輔助協辦的新興節慶。也因此,細心的外族人或許會發現,這個活動截然不同於鄒族的二項重要祭儀Mayasvi(戰祭)和Homeyaya(小米收穫祭)那般具有宗教般的肅穆氣氛,斷然不許外人侵擾,而是張燈結綵、喜氣洋洋,備好小米酒、山豬肉,嘉年華會一般,歡迎遊客上山來,盡情同歡。
-上述兩種情況並非年年都有,因此過去並非每年定時舉行Mayasvi。現在達邦與特富野兩個部落,每年二月輪流舉辦Mayasvi祭典。+#緣由:主要是因為鄒族內長老有鑑於族內人口日漸減少,在鄉公所及地方政府的協助下,特別於2002年舉辦集團結婚,讓族內青年男女參加,以鼓勵結婚,並繁衍後代,以延續族群生命。而這所謂的生命豆,其實是在鄒族部落週邊,四處可見的一種蔓藤豆科植物,鄒語稱作「fo'na」,也就是台灣人俗稱的「肉豆」。它每年十一月開花,長出豆莢,是鄒族人隨手可得的傳統美食。由於它不畏土壤貧瘠與惡劣環境,依舊以其堅韌的生命力,遍地繁生,因此取其為活動的象徵,命名為「生命豆」,並將活動稱之為生命豆祭。
- 傳統的Mayasvi以部落為單位,因此舉行的場所在男子集會所。其表面的意義在於彰顯戰士的武勇,而內在 最重要的精神,則在於期勉族人要以自身的精神與生命保護整個大部落,並祈求戰神降臨佑助。因此,Mayas vi可視為是對外來威脅的袪除,而且是與生命有關的儀式。+#時間:訂在每年fo'na花開時節的十一月左右,一般為期二~四週,尤其在每個週末假日,是活動的高峰期,往往吸引了形形色色的伴侶們牽手同行,更讓生命豆祭的活動現場,飄滿了愛情的香甜氣味。
-#生命豆祭:自2002年開始舉辦的阿里山鄒族生命豆祭,其實並不是一個傳統的鄒族祭儀,而是一個以鄒族集體婚禮為主軸,並結合阿里山部落人文、觀光、產業等資源,由地方政府輔助協辦的新興節慶。也因此,細心的外族人或許會發現,這個活動截然不同於鄒族的二項重要祭儀Mayasvi(戰祭)和Homeyaya(小米收穫祭)那般具有宗教般的肅穆氣氛,斷然不許外人侵擾,而是張燈結綵、喜氣洋洋,備好小米酒、山豬肉,嘉年華會一般,歡迎遊客上山來,盡情同歡。+#主軸:鄒族傳統婚禮,除了有鄒族族內的新人參與之外,也歡迎一般民眾報名。婚禮過程巧思結合了鄒族傳統,首先,新人必須接受鄒族的成年禮儀式,全體新婚男女出場分別接受長者訓話後,由長老在每人的臀部象徵性的鞭打二次,象徵成年而必須擔負起更多的責任,並由長老為男方戴上傳統皮帽、為女方戴上傳統頭飾。接著,新人們穿過鄒族勇士搭起的長茅陣,並互相交換信物──新娘將手中的生命豆花交給男方並放入男方的火器袋內,男方則將手中的信物生命豆交給女方並放入女方的披掛袋內,並共飲「同心酒」,最後新人互給對方深情的一吻,同時由族中長老分別為一對對的新人祈福。而後,族人們便開始了歡樂的舞蹈,為新人慶賀。
- 開辦「生命豆祭」的緣由,主要是因為鄒族內長老有鑑於族內人口日漸減少,在鄉公所及地方政府的協助下,特別於2002年舉辦集團結婚,讓族內青年男女參加,以鼓勵結婚,並繁衍後代,以延續族群生命。而這所謂的生命豆,其實是在鄒族部落週邊,四處可見的一種蔓藤豆科植物,鄒語稱作「fo'na」,也就是台灣人俗稱的「肉豆」。它每年十一月開花,長出豆莢,是鄒族人隨手可得的傳統美食。由於它不畏土壤貧瘠與惡劣環境,依舊以其堅韌的生命力,遍地繁生,因此取其為活動的象徵,命名為「生命豆」,並將活動稱之為生命豆祭。+ 
- 生命豆祭舉辦的時間,訂在每年fo'na花開時節的十一月左右,一般為期二~四週,尤其在每個週末假日,是活動的高峰期,往往吸引了形形色色的伴侶們牽手同行,更讓生命豆祭的活動現場,飄滿了愛情的香甜氣味。+[[Image:生命豆季.jpg]]
- 整個生命豆祭的主軸──鄒族傳統婚禮,除了有鄒族族內的新人參與之外,也歡迎一般民眾報名。婚禮過程巧思結合了鄒族傳統,首先,新人必須接受鄒族的成年禮儀式,全體新婚男女出場分別接受長者訓話後,由長老在每人的臀部象徵性的鞭打二次,象徵成年而必須擔負起更多的責任,並由長老為男方戴上傳統皮帽、為女方戴上傳統頭飾。接著,新人們穿過鄒族勇士搭起的長茅陣,並互相交換信物──新娘將手中的生命豆花交給男方並放入男方的火器袋內,男方則將手中的信物生命豆交給女方並放入女方的披掛袋內,並共飲「同心酒」,最後新人互給對方深情的一吻,同時由族中長老分別為一對對的新人祈福。而後,族人們便開始了歡樂的舞蹈,為新人慶賀。+ 
 +==鄒族一年一度的戰祭(mayasvi)==
 +祭儀可分四大段落:預備活動(smouyu'ho)、正典(mayasvi)、歌舞祭(pasu-mayasvi)、結束祭等。
 +*預備活動
 +男子聚會所(kuba)是mayasvi祭儀活動中心,在mayasvi開始前幾天要整理男子會所內的聖物,修建會所屋頂。婦女準備祭典所需之祭品,如釀酒、做糯米糕等;男子要將通往獵區路徑(出征之路)除草,象徵出獵、出征順利。
 +*正典活動
 +**著盛裝: 著鄒族勇士裝,戴皮帽,配木斛草作為戰神認識之標記,配樹皮簽條於胸前作為護身符,以防止惡靈於祭典時入侵。
 +**持聖火至廣場: 會所之火象徵族人生命之火,經年不熄。
 +**刺殺乳豬: 以豬血和肉來引誘敵靈,乳豬之肝則供戰神食之。並呼嘯五次,向戰神報告祭典已完成準備。
 +**砍神樹: 神樹(赤榕樹)為戰神降臨會所之梯,砍除樹枝,象徵為戰神整理路徑。最後只留下三枝,一枝朝向頭目家、一枝向會所、一枝向石氏家(鄒族特富野有五大氏族:陳氏、石氏、汪氏、高氏、杜氏),此三枝均有其維護部落生命的重大意義。
 +**唱迎神曲: 吟唱兩遍,第一次迎接戰神,第二次迎接司令。身軀上下搖擺,象徵恭迎戰神;勇士牽手,象徵同心;舉步前行,是迎接戰神登上男子聚會所。
 +**團結祭: 各氏族將米酒、糯米糕、豬肉等供品攜至會所內,摻合後共食之,象徵求戰神賜予征戰力量,各氏族團結禦敵。
 +**念凱旋誦文: 部落初生之男嬰由其舅父抱至會所,並以小酒杯為其祝神。之後眾勇士唸誦凱旋誦文,唸畢,長老訓勉勇士,砥礪勇士志氣。
 +**唱送神曲: 勇士排成半圓形舞隊,逆時針方向自男子集會所走向神樹,唱送神曲,恭送戰神升天。
 +**唱戰歌: 先唱慢版再快版。唱快版時,由汪氏、石氏婦女持火把入場,此火代表氏族之火,要與會所的聖火合而為一;亦表示勇士征戰的力量因婦女協助而更加充實。婦女持火把進場後便可開始加入舞隊。
 +**唱送神曲: 再唱一次送神曲,恭送司命神升天。唱完後男子登上會所。
 +**路祭: 勇士行至社口處,沿路取茅草,在社口束茅草做薦台,並將神花、豬肉置其上,供奉出征之卜鳥,佑助勇士出征。
 +**家祭: 勇士行至各氏族家屋祝神,象徵戰神所賜之力量延伸至各氏族。
 +**成年禮: 午後,將成年之男子在會所舉行成年儀式,經由長老訓勉後再為他們戴上皮帽。之後,帶他們至頭目家,給他們喝少量的酒,表示已成年可允許喝酒了,同時也要負起更多的責任。
 +*歌舞祭活動
 +族人以歌舞頌讚戰神及祖先的英勇作為,為期三天兩夜,族人在祭歌中學習族人的長幼之序、歷史文化、社會倫理....等智慧。
 +*結束祭
 +第二天或第三天午夜前,由頭目帶領勇士再唱迎神曲和送神曲,而後將廣場火堆熄滅,祭典正式結束。
-參考資料:+=參考引用資料=
*http://www.ali-nsa.net/user/Article.aspx?Lang=1&SNo=03000076 *http://www.ali-nsa.net/user/Article.aspx?Lang=1&SNo=03000076
 +*http://www.tsou.tw/default/index.php
 +*http://www.letsgo-alishan.com/ali114.html
 +*http://blog.sina.com.tw/d100vs/article.php?entryid=574550&pbgid=30839
 +*http://www.tbn.org.tw/twd97/SpeciesDetail.asp?id=54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445780
 +*http://163.30.181.2/school/ltestra/indicator1/new_page_48.htm
 +*http://kplant.biodiv.tw/毛地黃/毛地黃.htm

當前修訂版本

台灣之美---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 101019006 林珂瑀
  • 101022007 劉孟杰
  • 101023015 王文千
  • 101026011 蕭傳威
  • 101026037 楊佩萱

目錄

[編輯] 交通資訊

一.自行開車

  1. 國道3號→台3線→梅山交流道(279K)→162甲線道(梅山、瑞里、瑞峰、太和地區)
  2. 國道3號→台3線→竹崎交流道(290K)→166線道(竹崎、太興、瑞里)
  3. 國道1號→嘉義系統交流道(264K)→82號快速道路→國道3號→中埔交流道(297K)
  • 註一阿里山公路午後易起濃霧,請減速慢行或利用上午時段上山。
  • 註二阿里山公路、新中橫公路全線為雙線柏油路面,中央並有雙黃線貓眼反光標示,請勿任意超車,注意行車安全。
  • 註三阿里山公路56K、66K附近設有景觀休息站沒有廁所,但是在石棹大明汽車修護廠旁設有公廁。
  • 註四阿里山公路落石發生路段,在前後都會標示落石起點、終點,路過宜多加注意。路況阻斷查詢,可電公路局第五區工程處阿里山工務段 05-2592427。

二.大眾運輸

  1. 國光客運台北西B站 → 嘉義站 → 阿里山站
  2. 嘉義縣公車總站 → 石棹 → 奮起湖線
  3. 嘉義縣公車總站 → 石棹 → 阿里山線
  4. 嘉義縣公車總站 → 石棹 → 達邦線

[編輯] 地形氣候

[編輯] 地形

  • 阿里山區內河川以阿里山山脈為分水嶺,清水溪、曾文溪、八掌溪、牛稠溪橫貫其間。清水溪上游段因地形起伏,且流經岩壁巨石,瀑布景觀特別發達,在瑞峰、瑞里豐山境內清水溪支流流經觸就形成了龍宮、雷音、雲潭、石鼓盤瀑布等景觀。
  • 阿里山地勢為四面高山環繞、層巒起伏、叢林蒼翠、斷崖絕壁,地勢險峻,為天然山谷盆地所形成。海拔高度由300公尺上升至2600公尺,地形高低起伏變化大,地勢東高西低。東部山區屬阿里山山脈,呈南北走向,由大塔山、石水山、兜山、萬歲山、塔山、祝山、尖山等十八座主要山巒構成,主峰大塔山標高約2663公尺,為區內最高峰。西部地勢略低且平坦和緩,山脈走向略呈南北向,以東、北向坡比例居多。

[編輯] 氣候

  • 阿里山地形起伏變化很大,因受高山環繞影響,氣候涼爽,年平均溫度約在攝氏10度左右,平均最低溫度為攝氏8度,平均最高溫攝氏15.7度;濕度大、雨量充沛(四月到九月為雨季,十月到翌年三月為旱季),年雨量超過2500公厘以上。也是因位居海拔高度較高且多山之故,阿里山地區全年出現霧日達111天。

[編輯] 動物生態

阿里山地區主要溪流是曾文溪上游以及流經來吉、豐山地區的清水溪,這些溪流中都有高山魚蝦繁生,其中以高山鯝魚、溪蝦、岩鰍為主,這些高山魚蝦大都生活在湍急河川之中,讓溪流更曾其生命動力。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出蟲魚鳥獸豐富的生態資源,赤腹松鼠、條紋松鼠、大赤鼯鼠、白面鼯鼠、台灣野豬、台灣獼猴、山羌、長鬃山羊等哺乳動物,亦或 是阿里山山椒魚、梭得氏赤蛙等兩生類,還有像是阿里山龜殼花、菊池氏龜殼花、 雨傘節、赤尾青竹絲、飯匙倩、百步蛇等是常見毒蛇,斯文豪氏攀木蜥蜴、 麗蚊石龍子與印度蜥蜴是最常見的蜥蜴。

Image:Animal.jpg

這裡更是山鳥的樂園,在海拔較高之阿里山地區,據專家調查資料顯示,至少可觀察到40種鳥類,像是紅頭山雀、煤 山雀、青背山雀、紋翼畫眉、白耳畫眉、藪鳥、官羽畫眉、鉛色水鶇、栗背林鴝、火冠戴橘鳥等種類。 當您開車於公路上時,可得小心行駛,別嚇壞了悠閒漫步的白鶺鴒;亦可觀察數量日趨減少的台灣特有亞種阿里山鴝;再走入瑞太的武俠境遇內,倘若有幸,還可見到珍貴稀有種的藍腹鷴呢。

  • 冠羽畫眉(學名:Yuhina brunneiceps)

  台灣最可愛的鳥類之一,頭上有著尖尖的龐克頭,還有頗為老成氣派的八字鬍,全都在其嬌小的身軀上,普遍分布於1000~2500公尺的山區。繁殖季時通常3~7隻組成一個繁殖群,共同照顧一個巢,具有「合作生殖」行為,是相當值得研究的鳥類。以各種漿果與昆蟲為食物。冬天與白耳畫眉一同降遷至低海拔山區度過寒冷的冬天。

Image:冠羽畫眉.jpg

  • 白耳畫眉(學名:Heterophasia auricularis)

  深藍灰色的背部,灰橘色的腹部,還有白色過眼線延伸至耳部,所以稱為「白耳畫眉」,由於僅出現於台灣島,所以是台灣的特有種鳥類。普遍分布於台灣1000~2500公尺的森林中,無論是森林中的果實或是昆蟲,都是它的食物資源。山櫻桃開花時,常見牠們的覓食的行蹤。鳴聲嘹亮悅耳,為分布於台灣高山中之畫眉科中鳴唱最優美的鳥類之一。

Image:白耳畫眉1.jpg

  • 酒紅朱雀(學名:Carpodacus vinaceus)

  為台灣特有亞種鳥類,分布於海拔2000公尺以上地區,為台灣地區高海拔鳥類。雄鳥全身有如紅酒般暗紅色的身體,白色眉斑,尾巴及翅膀為黑褐色。但雌鳥全身則為暗褐色且有黑色縱斑,與雄鳥比較,有如灰姑娘。

Image:酒紅朱雀.jpg

  • 栗背林鴝(學名:Erithacus johnstoniae)

  栗背林鴝,為台灣特有種,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嚴寒季節時遷降至海拔1000多公尺的地方活動,在高海拔山區其族群尚稱普遍。雄鳥上胸之橙紅色及白色眉斑極顯明,幼鳥則喉部中央呈白色,上胸黃褐色,眉斑不鮮明,背部則類似雌鳥。在阿里山最常見的鳥就是「栗背林鴝」,因此又名阿里山鴝。

Image:栗背林鴝.jpg

  • 台灣松雀鷹(學名:Accipiter virgatus)

  體長28~37cm,體重130~240g,翼展50~68cm,為小型的松雀鷹,飛行時翅膀圓寬,有深色的喉央線,雌鳥比雄鳥的體型大,幼鳥的體色較深,胸部有縱斑,腹部及腹側有橫斑。棲地:各種樹林包括濕潤的落葉、針葉林,次生林及紅樹林。從海平面到海拔2400公尺皆有分佈。

Image:台灣松雀鷹.jpg

  • 阿里山山椒魚(台灣特有種)(Hynobius arisanensis)

阿里山山椒魚是冰河時期孓遺的生物,也是台灣特有種的國寶級的兩棲類,全長最長只有10公分長,體色為均勻之黑褐色或褐色,且四肢短小,前趾四趾為後趾為五趾,目前只分佈在台灣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但都是小族群的侷限分怖,族群的數量並不是很大,也不容易發現,但牠卻是台灣五種山椒中最容易發現的,喜歡在山谷、溪谷及溪流兩旁陰暗潮溼處活動,所以高海拔的小水流是典型的山椒魚棲地。

Image:台灣山椒魚.jpg

  • 梭德氏赤蛙(學名: Pseudoamolops sauteri)


其趾尖則略為膨大成吸盤狀,以適應急流的環境,藉此特徵可以與長腳赤蛙區別,繁殖季時,將從樹林移到溪流中,採集體求偶的方式,分布海拔3,300公尺以下之山區

Image:梭德氏赤蛙.jpg

[編輯] 植物生態

[編輯] 植物分布

阿里山依山勢垂直分布而呈現熱帶、暖帶與溫帶林特色,從平地到海拔800公尺的獨立山一帶為熱帶林,此區植物以榕樹、龍眼樹、相思樹及竹林為代表;自獨立山到海拔1,800公尺的屏遮那為暖帶林,代表樹種為樟木、柯木、楠木、杉木及柳杉等;屏遮那以上到海拔3,000公尺為溫帶林,以紅檜、扁柏、臺灣杉、鐵杉、華山松等樹木為主。

台灣四千多種原生維管束植物中,以「阿里山」命名多達一百多種,像是阿里山冬忍、阿里山十大功勞、阿里山龍膽、阿里山水晶蘭、阿里山千層塔等,顯示出阿里山植物相的豐富性。

Image:@@@@@@@.jpg

[編輯] 花季和特有種

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阿里山花季由櫻花拉開序幕,山櫻花、千島櫻、吉野櫻、大島櫻、八重櫻陸續開放,4-5月,臺灣一葉蘭、森氏杜鵑、毛地黃、射干菖浦、紫藤競相吐芳,其中在阿里山眠月線5號至10號隧道間的岩壁上,有個「臺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一葉蘭屬多年性草本植物,因花下僅長一片葉而得名,屬臺灣特有種,非常珍貴。

  • 阿里山龍膽(Gentiana arisanensis)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為台灣原生特有種植物。生長在臺灣2000公尺以上的高海拔山區。

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中高海拔以上陽光充足的開闊地、岩屑或森林。高約10厘米。莖斜立,密集叢生,常分枝在較上部。葉內摺卵形,芒刺狀漸尖頭,密集對生於莖上。漏斗形花冠,粉紅、紫色或深藍色,單朵著生於莖頂,有五裂,雄蕊五枚。褐色倒卵型蒴果。每年4~5月春末夏初為萌芽期,花期6~9月,10~11月結果,冬季進入休眠期。

Image:阿里山龍膽.jpg

  • 台灣一葉蘭(Pleione formosana Hayata)

為蘭科一葉蘭屬之落葉性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於空氣潮濕的雲霧帶。其植物體由一個球莖及一枚葉子構成,花朵豔麗。新植物體之形成,可經由有性生殖,產生種子萌芽,即實生苗;也可由球莖上之芽再度發育為新植物體,為無性生植。

Image:台灣一葉蘭.gif

  • 八重櫻

粉紅的花朵大,花梗長,花瓣又多重,加上經常數朵一起綻放,全株花朵總數較其他品種少,不過老株開滿一樹的景象非常壯觀,日本人喜歡淡色系的櫻花,所以八重緋寒櫻在日本反而不常見,算是非常具有台灣特色的品種。

Image:八重櫻.jpg

  • 毛地黃

台灣最早於 1911 年由日本引進,分佈於太平山,阿里山,八仙山及海拔 2000 公尺左右的高山。多年生草本,高約 1 公尺,莖直立,少分枝,全株密生短絨毛。葉粗糙、皺縮,基生葉具長柄,柄翼狀,葉形大,卵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長 12~25 公分,具不明顯葉緣,先端呈略鋸齒狀,往莖頂尺寸漸小,鈍鋸齒緣,兩面被絨毛;莖生葉柄短或無,長卵形,葉形有由下至上而漸小。花序總狀,頂生,單邊;萼片 5,不等,深裂至底,無小苞片;花冠二唇化,鐘形,花瓣片 5;二強雄蕊,花藥不相聯,藥室等長。夏季由莖頂端伸出長花穗,並由下端向上順序開放美麗的鐘狀花,萼片 5 裂,裂片卵狀批針形,花冠先端類似唇形,長 5~7.5 公分,紫紅色,綠白色,並點綴濃紫色斑點;花期 6~8 月。蒴果包於花萼內,具喙,胞間開裂。果實為廣卵形,內藏細小種子,數目極多;果熟期 8~10 月。毛地黃名字由來:它為何被叫毛地黃呢?是因為它有著佈滿茸毛的莖葉及酷似地黃的葉片,因而有「毛地黃」名字;又因為它來自遙遠的歐洲,因此又稱為「洋地黃」

Image:毛地黃.jpg

[編輯] 觀光資源

每逢阿里山櫻花季,整個阿里山區約有超過三千棵櫻花同時綻放,每每吸引遊客上山賞花,沐浴在群花與芬多精的香味中,尋幽訪勝。由冬末夾道迎客的山櫻花登場,揭開了阿里山花季的序幕,三月初開始綻放,花期長達一個吉野櫻,是阿里山花季的主角;直至暮春,粉紅的桃花出場。這段時間裡,山谷遍野萬紫千紅,宛如世外桃源,一場令人目不暇給的花團錦簇盛宴,往往令許多人駐足讚嘆。

Image:1234566.jpg

[編輯] 阿里山的鄒族

[編輯] 簡介

鄒族又稱曹族,語言為鄒語,大部分居住在阿里山鄉附近,依照地區性又可劃分為北鄒和南鄒,北鄒大約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周邊,南鄒則分布在高雄市那瑪夏區、桃源區等地方,現在鄒族人數大約為6943人(2012年6月份資料),是全台灣人數僅次於賽夏族(6152人,2012年5月份資料)的第二少的原住民族。 他們的五官輪廓鮮明、鼻樑高聳,有一首歌曲「高山青」是這樣形容他們的:「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傳統鄒族人以狩獵以及種植高山蔬果為生,現在多以經營高山茶園,種植筊白筍、高麗菜、山葵等高山蔬果為生,亦有人改種植香水百合等精緻農業為生。

Image:12345.jpg

[編輯] 文化

  • 婚姻制度:鄒族為一個父系社會,採用父系繼承為原則,以嫁娶制度為主,意即婦隨夫居的情況為大宗。
  • 財產繼承:傳統的鄒族文化中,土地為公有地,家族中的財產由長子繼承之。
  • 社會制度:鄒族人的觀念裡擁有「會所」能夠舉行全部落性祭儀的才有資格稱為大社,也才是一個完整的政治實體,而鄒族人的社會組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 階級制度:
  1. 頭目(peogsi): 即整個部落的領導人。
  2. 征帥(eozomu):爭戰、獵首的指揮官。
  3. 勇士(maotana):在戰場上有特殊功勳的族人。
  • 主食:以小米、番薯、芋頭、玉米等為主食,蔬果、魚類、肉類等為副食品,惟以食用熊肉和豹肉為一大禁忌。另外鄒族的竹筒飯和小米酒也是相當聞名的美食,因為竹筒讓上山打獵的鄒族勇士們方便攜帶食物所衍生出來的特色美食;另外原住民的祭典少不了酒,但是鄒族人平常不釀酒的,唯有在祭典期間或只有婚喪喜宴時才會釀酒,而喝酒人大多是族裡的長輩,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喝酒是一個很神聖尊重的事情。
  • 服飾特色:鄒族服飾以皮革、麻布和棉布為主要材料,顏色以紅,白,黑色為主,尤其男子盛裝時多穿著紅色,因為據說紅色是戰神最喜愛的顏色,而皮革製成的各式衣物,諸如皮披肩、皮套褲、皮衣,更是鄒族男性服裝的一大特色,裝飾著飛羽的男性皮帽,除了裝飾用途,更有表示能夠承擔部落與家庭的責任的特殊意義。
  • 鄒族部落中最重要的祭儀為「播種祭」、「小米收穫祭」與「戰祭」三大祭儀,每年七、八月鄒族部落舉行小米收穫祭(Homeyaya)後,由部落長老共同商議是否要舉行Mayasvi祭典。而舉行 的情況有下列二種:
  1. 當勇士對外征戰凱旋歸來後,將所帶回來的敵首先放在神樹旁,待舉行過 Mayasvi之後,才將人頭放入敵首籠內安置。
  2. 男子集會所需要修建或重建時。
  • 生命豆祭:自2002年開始舉辦的阿里山鄒族生命豆祭,其實並不是一個傳統的鄒族祭儀,而是一個以鄒族集體婚禮為主軸,並結合阿里山部落人文、觀光、產業等資源,由地方政府輔助協辦的新興節慶。也因此,細心的外族人或許會發現,這個活動截然不同於鄒族的二項重要祭儀Mayasvi(戰祭)和Homeyaya(小米收穫祭)那般具有宗教般的肅穆氣氛,斷然不許外人侵擾,而是張燈結綵、喜氣洋洋,備好小米酒、山豬肉,嘉年華會一般,歡迎遊客上山來,盡情同歡。
  1. 緣由:主要是因為鄒族內長老有鑑於族內人口日漸減少,在鄉公所及地方政府的協助下,特別於2002年舉辦集團結婚,讓族內青年男女參加,以鼓勵結婚,並繁衍後代,以延續族群生命。而這所謂的生命豆,其實是在鄒族部落週邊,四處可見的一種蔓藤豆科植物,鄒語稱作「fo'na」,也就是台灣人俗稱的「肉豆」。它每年十一月開花,長出豆莢,是鄒族人隨手可得的傳統美食。由於它不畏土壤貧瘠與惡劣環境,依舊以其堅韌的生命力,遍地繁生,因此取其為活動的象徵,命名為「生命豆」,並將活動稱之為生命豆祭。
  2. 時間:訂在每年fo'na花開時節的十一月左右,一般為期二~四週,尤其在每個週末假日,是活動的高峰期,往往吸引了形形色色的伴侶們牽手同行,更讓生命豆祭的活動現場,飄滿了愛情的香甜氣味。
  3. 主軸:鄒族傳統婚禮,除了有鄒族族內的新人參與之外,也歡迎一般民眾報名。婚禮過程巧思結合了鄒族傳統,首先,新人必須接受鄒族的成年禮儀式,全體新婚男女出場分別接受長者訓話後,由長老在每人的臀部象徵性的鞭打二次,象徵成年而必須擔負起更多的責任,並由長老為男方戴上傳統皮帽、為女方戴上傳統頭飾。接著,新人們穿過鄒族勇士搭起的長茅陣,並互相交換信物──新娘將手中的生命豆花交給男方並放入男方的火器袋內,男方則將手中的信物生命豆交給女方並放入女方的披掛袋內,並共飲「同心酒」,最後新人互給對方深情的一吻,同時由族中長老分別為一對對的新人祈福。而後,族人們便開始了歡樂的舞蹈,為新人慶賀。

Image:生命豆季.jpg

[編輯] 鄒族一年一度的戰祭(mayasvi)

祭儀可分四大段落:預備活動(smouyu'ho)、正典(mayasvi)、歌舞祭(pasu-mayasvi)、結束祭等。

  • 預備活動

男子聚會所(kuba)是mayasvi祭儀活動中心,在mayasvi開始前幾天要整理男子會所內的聖物,修建會所屋頂。婦女準備祭典所需之祭品,如釀酒、做糯米糕等;男子要將通往獵區路徑(出征之路)除草,象徵出獵、出征順利。

  • 正典活動
    • 著盛裝: 著鄒族勇士裝,戴皮帽,配木斛草作為戰神認識之標記,配樹皮簽條於胸前作為護身符,以防止惡靈於祭典時入侵。
    • 持聖火至廣場: 會所之火象徵族人生命之火,經年不熄。
    • 刺殺乳豬: 以豬血和肉來引誘敵靈,乳豬之肝則供戰神食之。並呼嘯五次,向戰神報告祭典已完成準備。
    • 砍神樹: 神樹(赤榕樹)為戰神降臨會所之梯,砍除樹枝,象徵為戰神整理路徑。最後只留下三枝,一枝朝向頭目家、一枝向會所、一枝向石氏家(鄒族特富野有五大氏族:陳氏、石氏、汪氏、高氏、杜氏),此三枝均有其維護部落生命的重大意義。
    • 唱迎神曲: 吟唱兩遍,第一次迎接戰神,第二次迎接司令。身軀上下搖擺,象徵恭迎戰神;勇士牽手,象徵同心;舉步前行,是迎接戰神登上男子聚會所。
    • 團結祭: 各氏族將米酒、糯米糕、豬肉等供品攜至會所內,摻合後共食之,象徵求戰神賜予征戰力量,各氏族團結禦敵。
    • 念凱旋誦文: 部落初生之男嬰由其舅父抱至會所,並以小酒杯為其祝神。之後眾勇士唸誦凱旋誦文,唸畢,長老訓勉勇士,砥礪勇士志氣。
    • 唱送神曲: 勇士排成半圓形舞隊,逆時針方向自男子集會所走向神樹,唱送神曲,恭送戰神升天。
    • 唱戰歌: 先唱慢版再快版。唱快版時,由汪氏、石氏婦女持火把入場,此火代表氏族之火,要與會所的聖火合而為一;亦表示勇士征戰的力量因婦女協助而更加充實。婦女持火把進場後便可開始加入舞隊。
    • 唱送神曲: 再唱一次送神曲,恭送司命神升天。唱完後男子登上會所。
    • 路祭: 勇士行至社口處,沿路取茅草,在社口束茅草做薦台,並將神花、豬肉置其上,供奉出征之卜鳥,佑助勇士出征。
    • 家祭: 勇士行至各氏族家屋祝神,象徵戰神所賜之力量延伸至各氏族。
    • 成年禮: 午後,將成年之男子在會所舉行成年儀式,經由長老訓勉後再為他們戴上皮帽。之後,帶他們至頭目家,給他們喝少量的酒,表示已成年可允許喝酒了,同時也要負起更多的責任。
  • 歌舞祭活動

族人以歌舞頌讚戰神及祖先的英勇作為,為期三天兩夜,族人在祭歌中學習族人的長幼之序、歷史文化、社會倫理....等智慧。

  • 結束祭

第二天或第三天午夜前,由頭目帶領勇士再唱迎神曲和送神曲,而後將廣場火堆熄滅,祭典正式結束。

[編輯] 參考引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