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好書 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在2011年4月29日 (五) 07:38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97001136 (對話 | 貢獻)
(第一本書)
←上一個
當前修訂版本 (2011年5月2日 (一) 13:55) (編輯) (撤銷)
97001136 (對話 | 貢獻)
(活動照片)
 
(19個中途的修訂版本沒有顯示。)
第1行: 第1行:
 +=組成原由=
 +「好書讀書會,開卷有好書。
 +是好書,也是好看的書。」
 +
 +我們是一群喜愛山林的孩子~在繁忙的課業中,喜歡走出戶外踏青尋幽訪勝
 +而在書中,我們看見一片更藍的天空、更綠的山野、更平凡的感動:)
 +來自不同生活背景的成員,有著不一樣的價值觀
 +從茫茫書海中,精心挑選好書,推薦給每一位萍水相逢的朋友~~
 +
 +=成員=
 +M97 李直諭
 +M96 洪子芸
 +M96 王稟荃
 +RT碩 林皇辰
 +BT97 李柏萱
 +C97 李年加
 +PH97 李宛諭
 +PT97 廖彥齊
 +M98 陳柏霖
 +M98 黃皓
 +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
 +==一、作者簡介==
 +史賓賽‧強森(Spencer Johnson)——
 +
 +史賓賽‧強森博士是備受舉世推祟的暢銷書作家。他善於運用具啟發性的故事鼓舞讀者,其敘述手法直達人心。在處理複雜的工作事物方面,他常被稱為化繁為簡的能手。
 +
 +強森博士是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的常勝軍,著名作品包括有:銷量第一的「誰搬走了我的乳酪?—— 一個面對工作和生活改變的絕妙好點子」以及和肯尼士‧布蘭其博士所合著並成為世界上最風行的管理法則——「一分鐘管理」系列。
 +
 +他的教育背景包括南加州大學心理學學士、皇家外科學院醫學博士,並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及Mayo診所擔任實習醫生。
 +
 +強森博士曾任職於美敦利醫療設備機構中醫護交流部門,擔任醫學主任,是該機構使用強心劑的先驅、及各大醫療院所中研究跨學科課題的佼佼者;此外,他亦擔任個體研究中心和加州大學醫學中心的顧問、哈佛商業學校領導團隊中的一員。
 +
 +他的著作常散見於各大媒體中,包括:CNN、今日表演、金賴瑞現場、美國商業週刊、紐約時報、華爾街週刊、時代雜誌、今日美國及聯合國際社。
 +
 +史賓賽‧強森博士的作品遍及世界各地,被翻譯成三十二種語言。
 +
 +==二、本書摘要==
 +這是一個在工作中或生活中處理變化的絕妙方法
 +世界上最流行的危機處理及生活、企業管理方法
 +
 +
 +本書以寓言的方式,藉由兩個小老鼠和兩個小矮人在迷宮裡找乳酪的過程,來說明人們在面對工作中或生活中的「變化」,所可能會有的反應。
 +
 +這裡所說的乳酪,是一種譬喻,它可以被成我們生命中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以是一份工作、人際關係、金錢財富、健康或是心靈的寧靜……。
 +
 +故事開始是兩隻小老鼠和兩個小矮人都找到乳酪了。大家都覺得很幸福安穩了,日復一日的安心享用自己所擁有的乳酪,並且有許多計畫都是以乳酪重心設計的。突然有一天,乳酪不見了!
 +
 +小老鼠一點也不做多餘的分析,馬上又用最笨卻是最有效的方法─跑進迷宮中再重新找新的乳酪。兩個聰明的小矮人卻不這麼做,他們怨天尤人,分析又討論,就是一點也不行動。他們無法接受這種突如其來的轉變!直到其中一個小矮人努力克服自己的怯懦,重新出發去找乳酪,而在過程中,他有許多醒悟……
 +
 +本書曾是紐約時代雜誌排行榜上的暢銷書,獲得各企業界人士的推崇方很多人拿這個故事來反省自己面對「變化」時的反應與措舉,激勵工作士氣,獲得很好的成效。
 +
 +==三、佳句摘錄==
 +:[如果你對未來無所畏懼的話,你會怎麼做呢?]
 +:[雖然比較晚開始,但也比從來都沒有開始要好得多了!]
 +:[要常常嗅一嗅乳酪的氣味,如此你才會知道它何時開始變質]
 +:[在還沒找到乳酪前,先想像我正在享用那些乳酪,這會幫助我快點找到乳酪!]
 +:[當你覺得你會發現並享用新的乳酪時,你就會改變你的路徑。]
 +
 +==四、心得感想==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這本書非常淺顯易懂,非常好閱讀,故事圍繞著『乳酪與改變』,說明『勇氣、決定、希望』之間的關連與其重要性。
 +
 +:變化是會發生的:他們會不斷地把乳酪移走
 +:預期改變的到來:隨時準備好面對乳酪被搬走的事實
 +:觀察變化:要常常嗅一嗅乳酪的氣味,如此你才會知道它何時開始漸漸變質
 +:迅速地適應變化:你愈早放棄舊乳酪,你就會越早找到新乳酪
 +:改變自己:跟著乳酪移動
 +:享受自己的改變:品味冒險並享用新乳酪的美味
 +:隨時準備好迅速地適應改變並再度享用美味的乳酪:它們仍是會不斷地移走乳酪
 +
 +書中提到的『乳酪』,是我們生命中想要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健康、財富、名聲、學位......等。
 +可能命運之神希望我們再度成長,我們生存的世界變化萬千,大環境是不斷在改變的,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用在現今社會真是再好不過了。
 +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教會我們一個道理:要誠實面對自己。若能坦然面對自己,敞開心房,儘管過程是無比艱辛與難熬,突破後卻是海闊天空,很多問題的解答就會呼之欲出,困難也跟著迎刃而解。當我們對未來無所畏懼時,勇氣會帶領我們走向改變的道路,冷靜思考後自然會採取行動來改善。
 +
 +希望每位朋友能來看看『誰搬走了我的乳酪』這本書,對您人生會有更多不一樣的啟發:)
 +
 +==五、問題討論==
 +當世界不斷在改變的時候,你會像書中的哪位主角呢?
 +
 +在以前,我算是故步自封只會死守在原地不動的「猶豫」,冀望有人會伸出援手,或者期望無端的會有好運從天而降;也或者只知道埋怨責怪他人,認為所有的錯敗都來自於他人而不是自己。後來,隨著認識到更多朋友與學到不同的價值觀,我開始像哈哈嘲笑我自己,為什麼要等到這時候才開始改變?
 +後來我轉變成行動派:非常快適應變化並且做出反應的「好鼻鼠」和「飛腿鼠」。
 +
 +因為我曉得大聲抱怨、咆哮都是無濟於事的,唯有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才能更早找到新的乳酪!
 +
 +=經濟殺手的告白=
 +==一、作者簡介==
 +約翰·柏金斯(1945-),出生於美國漢諾威,是一位作家和活動家。他最著名及最近期的著作,是2004年出版的《一個經濟殺手的懺悔》(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man),當中描述他本人在擔任美國「經濟殺手」一職時,如何以各種手段剝削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並使其對美國俯首稱臣。這本書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榜逗留了超過40週。
 +柏金斯高中時就讀於男校,在1960年代進入米德爾伯里學院。整個70年代,他都在為一所叫Chas.T.Main的顧問公司工作,而據他本人所言,他在被美國國防部獨立召見以後,就被該公司的一名員工Einar Greve(據稱他是國防部的聯絡人,他本人對此予以否認)所聘用,並開始了他稱為「經濟殺手」的工作。根據他的書,早年時他在一名美麗的女性門下受訓,學習如何利用專業知識,摧毀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如委內瑞拉)。
 +作為波士頓戰略顧問公司Chas.T.Main的前首席經濟學家,柏金斯說他「曾經當過十年的經濟殺手,幫助美國情報局和其他跨國公司恐嚇外國元首,逼使他們順從美國的意思,從而幫助美國的經濟發展。
 +===外部連結===
 +[http://www.johnperkins.org 柏金斯網頁]
 +
 +==二、本書摘要==
 +金錢、權力、性,瞄準掌權者必將腐化的鐵律,石油、超貸、政變,鎖定剝削未完成的國度,居間穿針引線的雙面使者,便是像我這樣的人物--經濟殺手。
 +
 +「表面上,我是一位高薪的經濟顧問,實則身負經濟殺手的任務,向世界各國詐騙難以計數的錢財。我們以不實的經濟預測、選舉舞弊、收買、勒索、性招待為手段,慫恿各國領袖加入促進美國利益的大集團。萬一無功而返,更邪惡的中情局隨即上場;如果這些豺狼也告失敗,那就只能祭出真槍實彈,以軍事行動收場。」
 +
 +標榜自由平等的美國,是如何演變成世人眼中的環境公敵,血汗工廠推手,「資本帝國主義」的代名詞?
 +
 +揭開全球化時代由跨國企業、國際銀行、政府構成的三大金權支柱紐約時報、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書 一枚震撼彈。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親身經歷,一位深陷政府∕企業帝國權威架構下的人,起而揭發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內幕與手段。深具洞察力與道德勇氣的作品。
 +
 +==三、佳句摘錄==
 +「生在這個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國家,我們不能只關心連續劇的結局、足球賽的結果、每一季的財務報表、每天的道瓊指數,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究竟希望子孫得到怎樣的未來。如果再不自問這些重要的問題,那簡直是太危險了。」
 +
 +「這個世界的面貌如你所想像。我們可以尊重大地,負起社會責任,用永續與平等的新夢想來取代工業污染、公路壅塞和城市過度擁擠的夢魘。
 +改變自我、改變思維模式的力量操之在我。」
 +
 +==四、心得感想==
 +《經濟殺手的告白》是一本半自傳式的小說,文字十分流暢,裡面充滿許多匪夷所思的事件,讓我讀閱讀時經常讀到渾然忘我,差點忘記是「真實事件」……本書的重點就在這裡。
 +
 +在國際關係的領域中,時常會去定義全球體系的特徵。比方說:冷戰時,美國和蘇聯兩大強權對立,世界上的軍事、經濟、科技等領域都逐漸靠向兩邊,形成「兩極體系」。冷戰過後,龐大的蘇聯解體,許多的小國家紛紛獨立,兩極瓦解後的美國儼然成了世界強權,國際關係的學者把這種國際格局稱為「一超多強」,意思就是一個超級強權加上許多強權國家。
 +
 +不過這種趨勢正逐漸改變,許多的跡象顯示美國控制全球的能力漸漸下降。從911恐怖攻擊開始,世界各地反美的聲音不減反增,美國為了擺回劣勢,延續帝國的壽命,開始一連串有計畫的剷除異己行動。首先,派遣”Economic Hit Man”(經濟殺手,簡稱:EHM)破壞當地經濟與產業結構,藉由綿密的情報網滲入當地政府,並加以脅迫利誘簽約,最後美國就大舉「正義」旗幟殲滅反美勢力。
 +
 +讀完本書後覺得很無奈,原來一些攸關老百姓生活必需的重大政策,竟如此輕易地決定,完全沒有考慮後續對當地居民與環境的影響,這樣合乎「人道正義」嗎?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敗。如果凡事都跟書中美國以利看齊,做出違反心中正義的事,難保某天會被萬夫所指,自取滅亡。
 +
 +台灣身為美國陣線的一份子,許多政策該理性思考,不要一味盲從,希望台灣會更好!
 +
 +==五、問題討論==
 +身為一名台灣青年,現在要做什麼?
 +我認為平時要多關心國際情勢,不要把媒體給的資訊囫圇吞棗。
 +學會理性思考背後的真相,對每件政策抱持懷疑的態度,積極參予公共事務。審視政府,關心台灣,台灣會更美好:)
 +
 +
 +=三杯茶Three Cups of Tea=
 +==一、作者簡介==
 +葛瑞格.摩頓森(Greg Mortenson)
 +
 +出生於非洲的坦尚尼亞,而後遷居美國。原是個登山家。1993年因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失敗,因緣際會下,成為一位獻身公益的人道主義者。本書印量超過40萬冊,售出多國語文版權,作者說書行程已排至2009年,本書並有專屬網站。http://www.threecupsoftea.com/
 +目前是中亞協會負責人。與妻子、2個小孩居住於蒙大拿州。
 +
 +大衛.奧利佛.瑞林(David Oliver Relin)
 +
 +是個遊歷世界的專欄作家,其作品獲得無數獎項。曾在「愛荷華作家工作坊」教導寫作。同時長期為滑雪雜誌(Skiing Magazine)、《展示雜誌》(Parade Magazine)寫稿。目前住在奧勒岡波特蘭市。
 +
 +; 得獎記錄 :
 +*the nonfiction winner of the 2007 Kiriyama Prize (奇里雅瑪環太平洋文學獎)
 +*The 2007 Pacific Northwest Booksellers’ Book Of The Years (2007年太平洋西北獨立書店書卷獎)
 +*Time Magazine Asia Book Of The Year(Time雜誌年度亞洲選書)
 +*Banff Mountain Book Festival(班夫山圖書展獎)
 +*Montana New Zealand Book awards(蒙大拿紐西蘭圖書獎)
 +*Borders書店Original Voices Selection
 +
 +==二、本書摘要==
 +在過去的十二年,巴基斯坦、阿富汗及西藏山區,六十所學校陸續成立,摩頓森守護妹妹的信念,讓他願意用生命去化解世界上最大的仇恨,幫助一群女孩有勇氣改變世界。
 +
 +當我們懷疑,一個人的力量是否真的能改變世界時,願意放棄日常生活享受的摩頓森做到了!
 +
 +書中主人翁摩頓森原來是個登山家,1993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時發生意外,與隊友們失去連絡,只留下他一人,沒有水也沒有食物。十分幸運地,他在巴基斯坦山區的一個偏僻小村落被救起,而且在村民的細心照護下,他的身體得以康復。被村民的善良所感動的摩頓森發現,當地小孩只能坐在戶外髒汙的泥地上上課。村民窮到沒錢聘請老師。摩頓森於是承諾一定會回來為他們辦所學校…… 
 +
 +他放棄白天的工作,過著最低度的生活,到圖書館尋找名人錄、找出一個個參議員與明星的名字,在還不會使用電腦的時候,租用打字機開始寄出580封信;當他灰心不已的時候,是小學生激勵了他:
 +
 +「我真的發現,要解釋半天,讓大人聽懂為何要幫助巴基斯坦的學生是件很困難的事。」摩頓森說,「但是這些孩子馬上就懂了。當他們看到照片時,沒有辦法相信怎麼會有這樣的地方:孩子在寒冷的天氣坐在戶外,沒有老師教、卻努力上著課。他們馬上就決定要做點什麼。」
 +
 +六個月後,他終於收到回信,一張一萬二千美金的支票,足夠蓋第一間學校,他終於可以前往巴基斯坦蓋學校,......
 +摩頓森會實現他的承諾嗎?
 +
 +一個人,一個承諾,一段辛苦漫長的旅程,許許多多人的愛心,一個美麗的承諾,終於實踐。故事的後來,的確是美好結局:在過去的十二年後,摩頓森總共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及西藏山區,蓋了不止一所,而是六十所學校,特別是能讓女孩子上學的學校。
 +
 +==三、佳句摘錄==
 +三杯茶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
 +
 +超越政黨、國家、民族
 +最純粹的愛,真的好偉大!
 +
 +==四、心得感想==
 +看完後,心裡暖暖的感動著,
 +我覺得主角美國登山客葛瑞格(Greg Mortenson)真的很傻很天真。在當時,美國基督教世界與巴基斯坦、阿富汗等伊斯蘭教國家本就已經關係緊張,
 +他寄出去的五百多封信想當然不會有人回應。我猜想很多人都認為自己不捐,別人也會去捐吧!不過就是這種旁觀者心態才導致這個社會的冷漠。
 +書中幸好有登山界的朋友幫忙批露他的故事,也幸好老科學家尚.霍爾尼願意伸出援手,這個建校建橋計畫才能順利推行。
 +
 +後來,葛瑞格不斷藉著建校引水,回饋當地人們的熱情,經歷著種種貧困與辛酸,冒著生命的危險進入偏遠戰亂地方探勘。他的天真善良與堅忍不拔的毅力著實讓人欽佩!我真的好希望自己能貢獻一份心力,即使是去幫他排放桌椅也好。
 +
 +除了他的精神,我從本書還學到了另外一課-傾聽。社會中,大至國際組織、國家政府,小至慈善團體與個人,施惠者往往有一幅美麗的前景,傲慢的執行策略、籌措經費,希望(甚至強迫)受惠者接受他們的美意;然而受惠者雖心懷感激,卻不願任其擺布。因為只有他們知道自己「最迫切的需求」、「怎麼做才最好?」。往往施惠者成了強調效率的一方,受惠者反而要施惠者「慢慢來」,施與受之間的關係,變得不那麼絕對。書中村長就點醒葛瑞格,讓他學會傾聽,與當地人培養關係。
 +
 +很多時候,我們都把別人貼上標籤。你是哪個宗教?你是哪個政黨?你是什麼族群?其實我們都是平凡人,只是我們都忘了。站在人的角度,思考受惠者與施惠者的關係,更進一步思索現在政府的政策與對待「敵人」的態度,這就是《三杯茶》想教導我們的意義。
 +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
 +
 +==五、問題討論==
 +一個旅人能改變什麼?我們現在能開始做什麼?
 +其實我們還有很多可以做,將感動變成具體的行動。
 +
 +不管是到書店翻翻這本書,在能力所及的範圍下、捐出一份愛心給任何一個有公信的公益團體,或是直接到「中亞協會」網站捐款,或是用其它形式來關懷我們的社會,這些行動,都會讓人間更有情。你我的生命,也將因此福杯滿溢。
 +
 +
=殺鬼= =殺鬼=
==一、作者簡介== ==一、作者簡介==
第26行: 第219行:
A:小說以鬼王甦醒起頭、鬼王永眠作結,可以說是貫穿全篇的象徵。即使身死,鬼王依舊執著於反抗,卻在最後一個部下劉金福歸隊後,決心求死,與其說是化解老鬼的執念,不如說是帶著前清記憶的老一輩終將凋零,無論土地上來去的是什麼價值,都是當代的執念,總是會隨著時間磨滅。 A:小說以鬼王甦醒起頭、鬼王永眠作結,可以說是貫穿全篇的象徵。即使身死,鬼王依舊執著於反抗,卻在最後一個部下劉金福歸隊後,決心求死,與其說是化解老鬼的執念,不如說是帶著前清記憶的老一輩終將凋零,無論土地上來去的是什麼價值,都是當代的執念,總是會隨著時間磨滅。
-=第二本書=+=富爸爸與窮爸爸=
-==作者==+==一、作者簡介==
 +清崎徹父親(窮爸爸)是夏威夷州教育部的教師,曾經成為該地教育部長。
 +他先在紐約攻讀大學,畢業後曾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曾任艦載武裝直升機機師,參加過越戰。退伍後曾入讀航海學校,之後在富爸爸提議下,加入全錄公司(Xeros),學習銷售技巧,然而推銷工作成績強差人意,令他幾乎打算放棄,在富爸爸鼓勵下,清崎在推銷工作以外,亦為慈善機構,以致電陌生人(意外訪問)方式募捐。經過一番努力後,推銷技巧突飛猛進,由幾乎被革職的危局,變成登上思諾公司最佳營業額第一位。1977年,清崎在工餘時間創辦生產「衝浪者」錢包的企業,日漸成長,令清崎毅然放棄在全錄的高薪厚職,全職投身企業,更曾一度藉此致富,然而由於拍檔在產品成功之後,變得鬆懈,令清崎決定離開,後又在拍檔要求下,為拯救瀕危公司而再次加入,最後由於中國、台灣等地不斷有仿冒品出售,打擊尼可龍生意,公司亦難逃倒閉命運。雖然如此,清崎徹仍然堅持開設公司,經過九個月無工資收入,居住在汽車屋的艱難日子後,他的創業理想終於成真,包括在中國、委內瑞拉等地,收購或開 設石油公司等。其中房地產收入豐碩,更令他明白到現金流對致富極為關鍵,亦成為他在「富爸爸」系列中,一再強調的致富方法。最後他在47歲時,與妻子金一同達成財務自由,兩人更到斐濟度假慶祝。退休生活期間,清崎徹決定重操父親故業——教師,希望透過遊戲,將致富心得廣為傳授,便在深山隱居兩年,專心鑽研與理財有關的遊戲。1985年,「現金流遊戲」(CASHFLOW GAME)終於面世。為更易向大眾介紹該遊戲概念,他開始執筆撰寫「富爸爸 窮爸爸」,結果大受歡迎,連續六年成為紐約時報最暢銷書籍。因此他隨後更與友人合作創辦一家國際教育公司「富爸爸理財教育」,配合現金流遊戲,教授理財觀念。並曾主持電視節目。
 +==二、本書摘要==
 +清崎九歲時,曾出於對金錢的好奇,與好友邁克嘗試鑄幣,但不成功。此事被窮爸爸發現,除了指出此舉犯法外,亦同時向兒子,介紹他可以向邁克任職雜貨店的父親,尋求致富之道。邁克的父親也就是廣為人知的「富爸爸」,表面上只是一位讀書不多,繼承父業的小店老闆,但後來他不斷在夏威夷收購土地、興建房地產,逐漸變得富有。當他退休後,更將一手建立的企業王國,交到兒子邁克手中,令它更加壯大。相反,窮爸爸在教育部平步青雲,他甚至打算透過競選州長,躋身統治機構中,以整頓日益陳腐的教育制度。可惜他最終落選,此後更因為他的理念而失去工作,雖然他亦嘗試與友人合資開設雪糕店,然而最終仍是不歡而散。最後他在不得志的情況下,因為肺癌含恨而終。藉著記述兩位爸爸言行遭遇,從中帶出富人與窮人的差異,並不在於學歷財產,而是其他更重要的地方當中,正是「富爸爸」系列一直探討的問題。
 +==三、佳句摘錄==
 +控制個人的藉口——對自己諸如「沒時間」、「我沒錢」等等藉口,誠實地思考「對此我可以做點什麼?」
 +「成為、做、擁有」、「不是怎樣做,而是為何要做」——有願景,再實行,最後才可達成心願。達成財務自由,有方法並不足夠,還需要清楚個人目標才行。
 +面對高叫「天要塌下來」的小雞,要像肯德基創辦人桑德斯上校樣,將它油炸——認清楚每種意見,同時要有獨立思考能力,而非隨波逐流,任由恐慌情緒控制自己。
 +為自己未來製造美好的謊言——與其擔心「這樣做會怎樣?」,不如積極地強調夢想,以正面能量自我激勵。
 +學習新詞彙是免費的——改變所處象限,首先要學懂需要的名詞,從中適應這種轉變。
 +記住阿拉莫——學習德克薩斯人對失敗的豁達樂觀﹕「如果要破產的話,不如就來得嚴重一些!」
 +==四、心得感想==
 +本書討論的是理財的觀念,以及如何了解金錢,事實上金錢並非實體,重要的是要擁有理財的觀念,學習到這點我想是閱讀本書最大的收穫,還有一點是除了觀念外還必須要有不斷學習與創新的精神這樣才能在社會以及金融結構改變時能夠適應改變,而不是只是累積金錢的守財奴,如書上所言: 「資產就是將錢放進你口袋裡的東西,而負債則是把你口袋的錢拿走的東西。」資產和負債不同的現金流向,會造成不同的財富結果。窮人只通過工作獲取收入,通過消費將掙來錢花出去,沒有任何資產。中產階級通過工作獲取收入,再去購買一些他們認為是資產的負債,然後通過償還負債,花光他們的錢,他們同樣也沒有資產。而富人則通過購買資產來產生收入,再用收入來購買資產,不斷地循環下去,最終獲得大量的財富,實現無需工作也能不斷獲得收入的財務自由狀態。同時,他認為,能真正讓人達到財務自由的,不是工作,也不是金錢,而是能帶來源源不斷現金流的資產。另一方面,作者亦一再否定「房產必定等於資產」的普遍觀念,認為他們所理解的資產,實際上是負債——如房屋透過出租,以租金抵消成本費用,並產生出業主的正向現金流,才可算是「資產」,但大部份人並無這種意識,他們除了供款以外,尚要支付水費、電費、物業管理費、維修保養費等支持,不會產生正向現金流的房屋,充其量只是負債。
 +==五、問題討論==
 +所謂金錢流動必定有SOURCE以及SINK,如果人人都想不勞而獲靠所謂的資產賺錢,那誰會成為被剝削的一方?
 +:王稟荃的意見:「誰會被剝削要視個案而定,重點是這些收入到底從哪來?值不值得他的價值?記得學長說過”只有勞動可以創造價值,錢只要印就有,但會把價值沖淡”.並不是反對商業行為,而是在賺這些錢之前應該思考這些錢是怎樣賺來的?從哪賺來的?它真的有這些價值嗎?還是有一些外部成本並未考慮進去?例如環境成本.在做這個投資之前是否深入了解這家公司的性質,它對這個社會有哪些責任?也就是所謂CSR社會企業責任.總而言之,富有、貧窮並不代表什麼,重要的還是我們的慾望到底有多少?現在的社會已經被資本主義扭曲的非常嚴重,我們應該想想自己需要什麼?要過怎樣的生活?又願意付出多少代價來達到這些需求?如果夠了,何時停止對資產的追求,將目光轉往其他我們遺忘已久的角落?」
-=第三本書=+=易碎物=
-==作者==+==一、作者簡介==
 +尼爾.李察.蓋曼(1960年11月10日)是出生於英格蘭的猶太裔作家,寫作領域跨及奇科幻長短篇小說、恐怖小說、兒童故事∕繪本、漫畫及劇本編寫,亦參與編寫電影劇本。被史蒂芬.金譽為「故事寶窟」,名列文學傳記辭典(英語:Dictionary of Literary Biography)十大後現代作家。代表作有《沙人》(The Sandman)漫畫系列、小說《星塵》及《美國眾神(英語:American Gods)》。
 +尼爾.蓋曼的奇幻小說通常是從都會或家居生活出發,從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日子中指出一道道詭異、奇趣、甚至駭怖的幻想裂縫,讓我們的世界再也不如以往。長篇小說《無有鄉》、《星塵》、《美國眾神》等皆是如此;短篇創作更有如萬花筒般令人眼花撩亂。更妙的是,儘管有些作品相當恐怖,你還是會感到非常有趣,會想一讀再讀,而不是拋到一邊拚命想忘掉。他擅長從古老的民間傳說或小說經典中擷取元素,融入自己獨特的想像力,也許我們會在故事中瞥見一些熟悉的面貌,蓋曼卻能讓這些元素長出與原創迥異的意象與詮釋。他可能是當今最高明的同人作家?總之,他是重述∕創作的藝術家。
-=第四本書=+==二、本書摘要==
-==作者==+:當福爾摩斯捲入克蘇魯傳說,會發生什麼樣的懸案?
 +:當尼爾.蓋曼走進「駭客任務」的世界,又會闖出什麼新鮮事?
 +:尼爾.蓋曼加上美國獨立女歌手多莉.艾莫絲,還會創造出什麼樣的怪怪小故事?
 +:觀賞馬戲團表演時請勿許願,否則將會……美夢成真?
 +:石像鬼守護的如果不是教堂,而是一顆心?
-=第五本書=+讀尼爾.蓋曼的短篇故事集,就像在看一場世紀魔術表演。只見這位魔術大師用簡單的素材就能營造出絢麗驚奇的幻象,讓讀者驚喜連連。不可思議的手法一個接著一個,讓觀眾目不暇給;時而來個搞笑逗趣的表演,時而變得陰風陣陣,詭譎駭人;時而優雅,時而不羈,時而感傷,時而冷硬,但總有溫和的幽默感作為基調。
-==作者==+在蓋曼的《易碎物》中還有一項主要的特色,就是致敬或擬仿。他向「福爾摩斯」致敬、向鵝媽媽童謠致敬、向恐怖大師洛夫克萊夫特致敬、向十九至二十世紀許多前輩或同輩作家致意,更不用說向故事源頭的神話傳說致敬;在「蓋曼式變奏」的轉換之下,每個故事、每個風格,都繁衍出許多層次,風味繁複,餘韻不絕。
 +故事,既脆弱又頑強,既短暫又永恆,而正是像尼爾.蓋曼這樣的說故事大師,讓原本曇花一現的故事元素有了不斷的輪迴,有了綿亙的新生。
 + 
 +易碎物比比皆是,人與心如此,故事也不例外!
 + 
 +==三、佳句摘錄==
 +故事,最易碎,也最堅韌綿長的存在。
 +故事,就像人、蝴蝶、鳴鳥的蛋、人心和夢,是易碎物,他們只不過是字母與幾種標點符號,或僅僅由聲音構成,有些故事不過是一些人們出門探險的經過或是妖怪的傳說,這些簡單的小故事,卻比所有說過他們的人更長壽,甚至比創造他們的國家更長久。
 + 
 +我想這段話是這本書名字的由來,也是許多作家心理的聲音吧,他們寧願用其一生創作出一篇篇不朽的故事,更勝過去做一些別的事,因為好的故事會在讀者的心裡扎根。讀完《易碎物》後,我發現我的心,也刻下了這種感覺,那些故事們,在我的心裡低低耳語著。
 + 
 +==四、心得感想==
 +說到尼爾蓋曼,我只能說,他寫的絕對不是童話故事,雖然同樣充滿了不可思議的元素。
 + 
 +第一次讀到他的短篇小說,是《魔,是魔法的魔》,我永遠無法忘記翻開來的的那個剎那,像是撿到寶一樣的狂喜,還記得其中的一篇〈太陽鳥〉,描述一群什麼都吃過的富翁,想要吃吃看不一樣東西的故事,最後他們終於如願以償,雖然代價非常高昂,不過想必他們都不會後悔做了這個一生最後的決定,看完故事後闔上了書一會兒,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願意為了夢想無怨無悔的努力吧,因為成果是如此甜美,太陽鳥到底是什麼味道呢,我也想嚐嚐看了。
 + 
 +我喜歡他書中不時出現的蓋曼式幽默,還有他對經典故事所做的變奏曲,就像是開了那些故事一些小玩笑,或許有的時候會看不懂,但當讀到熟悉的童話時,會發出會心一笑,像是《易碎物》中的〈蘇珊的問題〉,當納尼亞傳奇落幕,被留下來的蘇珊在現實世界裡會有什麼想法,當她在老的時候回憶起,會後悔沒有跟大家一起到納尼亞王國嗎?在故事中,我看到了她的不後悔,或許帶著一點追憶與嚮往,所以最後她在夢鄉中回到了納尼亞,與她的家人在一起,蓋曼告訴了我們他為蘇珊做的回答。
 + 
 +他的故事,也許是一副鮮明的畫作,也或許是對生活中的小小幻想,當你回憶起小時候那個家附近不知通往何處的小路,亦或者某棟廢棄大宅的後花園中一棟神秘的遊戲屋,那裡面藏了多少你想不起來、或是不想想起來的回憶,當你逼你的海馬迴超時工作時,會許會想起一些奇特的片段,那不可能是真的,但也許那些曾經真實發生。千萬不要亂許願,因為那可能會成真,在〈雀小姐失蹤始末〉中,看起來古板的雀小姐進入了一個怪奇馬戲團,卻從此消失,故事的最後一幕,雀小姐頭也不回的帶著兩匹狼轉身走入濃霧中,就像一副永不退色的畫,印在所有人的心裡,包括所有讀者的心。
 + 
 +就像序中所描述的,閱讀蓋曼的短篇小說,會有不亞於長篇小說的迷人閒適,故事情節或許透著邪惡,卻仍有著氣味古老的悠然,就像是進到廚房拿出少少的材料,卻可以做出令人食指大動的美味大餐,也許添加了些微的辛味,卻融合的恰到好處,不可否認的,他是個高明的魔法師,臉帶面具,手揮著魔杖,輕輕鬆鬆刻劃出一篇篇短小精悍的美味小品。
 + 
 +==五、問題討論==
 +這本書是一本短篇故事集,既沒有繁複的理論,也沒有曲折的劇情,那我們來問問這本書的靈魂人物「作者」吧!
 +尼爾蓋曼最擅長的故事特色為何,請以《易碎物》中的文章為例?
 +擬訪與致敬,說白話一點就是同人文,例如他改編福爾摩斯〈血字的研究〉,來向福爾摩斯以及恐怖大師洛夫克萊夫特致敬,而故事中濃濃的福爾摩斯味幾乎別無二致,只有更為詼諧與諷刺,或許也恐怖了些。
 + 
 + 
 +=秩序繽紛的年代=
 +==一、作者簡介==
 +本書總計二十位作者,二十篇文章
 +*王金壽(成功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王健壯(博理基金會執行長、前新新聞社長、前中國時報總編輯)
 +*何明修(台大社會學系副教授,《綠色民主》《四海仗義》)
 +*吳介民(清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台灣社會學發展史》《第三社會的想像》)
 +*吳音寧(報導文學作家,《江湖在哪裡?台灣的農業觀察》)
 +*李道明(北藝大電影創作研究所教授,《一個電影作家的誕生》)
 +*李廣均(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副教授,《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
 +*林志明(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林國明(台大社會系副教授)
 +*林繼文(中研院政治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邱毓斌(高雄市NGO工作者工會研究員、英國Essex大學社會系博士候選人)
 +*范雲(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新生代的自我追尋》)
 +*夏傳位(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塑膠鴉片》)
 +*夏曉鵑(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不要叫我外籍新娘》)
 +*郭力昕(政大廣電系副教授,《台灣當代影像》)
 +*黃武雄(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學校在窗外》《童年與解放》)
 +*楊弘任(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社區如何動起來》)
 +*潘翰聲(綠黨召集人)
 +*蕭瓊瑞(台南市政府文化局長,《台灣美術史綱》《楊英風全集》)
 +*顧爾德(博理基金會主任研究員)
 + 
 +我挑了其中兩篇文章閱讀。
 + 
 +潘翰聲
 +現任台灣綠黨發言人,前共同召集人,致力於政治運動及環保議題,對於環保及改革政治有相當的熱誠,近幾年參加各種選舉。
 + 
 +吳音寧
 +1972年出生在島嶼濁水溪畔的小村莊,高中時代,曾在廟會攤位購得一本舊書,時常蹲在廁所,閱讀16歲便獨自飛往西貢採訪越戰的義大利女記者, 奧利安娜.法拉琪(OrianaFallaci)的故事,心嚮往之。長大後,參加過學運、當過報社編輯,因緣際會,進入墨西哥查巴達民族解放軍的自治區採訪。
 + 
 +==二、本書摘要==
 +2010年是個特別有意義的年度。二十年前,由於一場國民大會選舉總統的紛爭而點燃了野百合學運。這場表面上是萬年國會「老賊」需索無度的鬧 劇,卻無意之中激發了二十年來民主化的契機。1990年代這整整十年,不僅各個領域蓬勃發展,也是社會運動的黃金十年,台灣社會可說充滿自信。然而,進入 二十一世紀的開始,台灣面臨國內外多重危機,內有藍綠對立,外有中國崛起。在此巨大變動的時刻,我們有必要對過去二十年進行一場批判性的回顧。除了給未曾 經歷這段快速變遷的更年輕世代做一個歷史導讀外,也讓曾經歷過的世代更能看清未來的挑戰與方向。
 + 
 +本書書名《秩序繽紛的年代》是為了紀念二○一○年離世的詩人羅葉。曾經參與「野百合學運」的羅葉,在他的詩作〈遺書〉當中寫著:
 +:若有音樂,哼我愛聽的那曲/若有醇酒,斟我嗜飲的一杯/也許為我出薄薄的詩集/但不必寫長長的序/追求的我已空無所有/這秩序繽紛的世界/就留給你整理
 + 
 +==三、佳句摘錄==
 +*昨日的高科技,往往變成今日的高污染
 +*近年的政黨惡鬥導致政府公共決策的品質低下,逼得人民只能在爛方案和零方案之間做出選擇,民間團體在極有限的資源裡擠出來的替代方案,儘管說出對的真相,卻沒有舞台被看見聽見,無法變成選項,就難以推動成真。
 +*一般人以為政策沒有選擇,其實是有選擇;相反地,在政治上,人們以為有選擇,至少是二擇一,但其實兩大主流政黨的政策在本質上差別不大,等於沒選擇。
 +*中國每四個住在城裡的人,就有一個身懷農村正在遠去的記憶。
 +*「過去的幾個世紀,個體的存在從出生到死亡都在同一個歷史時代裡進行,如今卻要橫跨兩個時期,有時還更多……」
 +*目前全情境外移動人口匯款回國的金額,遠遠超過富國援助窮國的金額。
 +*少數都市群的擴張化稠密化,其實建基於廣泛農村的空巢化。
 +*台灣整體農業環境經過五0、六0、七0、八0年代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像是被迫下滑的曲線匯流而繼續往下滑。
 +*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這塊島嶼以推動「休耕」二十六年。
 +*近百年來,當權者從未停止過「美化」農村的企圖,而其「美化」的方式,往往就是透過各款名目的大、中、小型工程發包。
 +*景觀的變化牽涉到歷史、文化、價值判斷、權力與利益等。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土地如何使用之範疇。
 + 
 +==四、心得感想==
 +這本書其實關心的議題相當廣,一時沒法消化完。我挑有關環保、農業的其中兩篇文章來讀,一方面是比較關心的議題較容易進入狀況,二方面是對兩位作者較熟悉。
 + 
 +「在國家與資本夾擊中成長的環保運動」一文中,翰聲簡單說明自己是透過那個事件的惋惜、憤怒與環境保護運動結緣,接著從污染事件、土地徵收、環評制度,乃至於有機、暖化等議題為這二十年來的環保運動作個整理;文末並分析這些年來環境運動的模式以及所帶動的相關立法和思想改變。
 +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最近苗栗灣寶、台南永揚、國光石化的轉折就是公民運動的成果,雖然仍然有數不清的案子需要努力,但人民能集會、討論、共同思辯就是幸福。台灣已解嚴二十多年,公民的意見是可以讓政策轉彎的已經不只一次得到應驗;我們應該繼續關心公共事務、監督政府,對自己負責、對子孫負責、對母親台灣負責!
 + 
 +另一篇是「從農村到都市,在到農村?」,可以算是「江湖在哪裡」的書摘及後續整理報導。近年來不少爭議法案、自由貿易衝擊、國際糧價高漲、不當的土地徵收、農業政策,使得農業問題漸漸受到關注,而政府「以農業扶植工業,以工業消滅農業」的種種措舉更是惹人爭議,不但不在乎台灣的糧食安全,也輕蔑農村文化傳統。
 + 
 +與其說心得不如說感嘆,看看上面整理的佳句,你不妨也想想:台灣到底還要不要農村?為什麼這樣問?1977~2008我們消失了3.5個台北市、6.5個故高雄市、八萬兩千多個足球場大小的耕地,100,415公頃的面積差不多快要佔國土的2.8%了!多麼龐大驚人的數字?在稻米,這個「曾經」是我們主食的農作物自己率接近百分百的拉抬下,整體糧食自己率還是只有30%,足見危機之深切!
 + 
 +是不是種出來沒有競爭力、銷不出去就不要種?如果一切都要遵循市場機制,那政府對其他工業的優惠補助是否也要取消?許多已棄作的雜糧是真的種不出來?還是因為得不到政府支持?比較貴就不種,萬一技術流失、糧食供應發生情況,該如何是好?
 + 
 +台灣農村出代誌!這是個值得深入瞭解的議題,牽連的絕對不指農民、農村,更關係到全體人民。
 + 
 +天佑台灣,庇護農村!台灣農村需要您一起關心!
 + 
 +==五、問題討論==
 +心得當中已提出不少問題,希望您自己去找答案。這裡拋出幾個問題讓你我思考: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否有盡頭?我們的慾望又該止於何處?我們還要揮霍多少?還有多少能揮霍?將來能留什麼給子孫?他們會怎麼看待我們這些祖先的所作所為?
-=第六本書= 
-==作者== 
-=第七本書=+=活動照片=
-==作者==+[[image:cheese1.jpg]]尋找人生中的乳酪
-=第八本書=+[[image:Goodbook2.JPG]]資產與負債
-==作者==+
-=第九本書=+[[image:Goodbook3.JPG]]我們的島
-==作者==+

當前修訂版本

目錄

[編輯] 組成原由

「好書讀書會,開卷有好書。 是好書,也是好看的書。」

我們是一群喜愛山林的孩子~在繁忙的課業中,喜歡走出戶外踏青尋幽訪勝 而在書中,我們看見一片更藍的天空、更綠的山野、更平凡的感動:) 來自不同生活背景的成員,有著不一樣的價值觀 從茫茫書海中,精心挑選好書,推薦給每一位萍水相逢的朋友~~

[編輯] 成員

M97 李直諭 M96 洪子芸 M96 王稟荃 RT碩 林皇辰 BT97 李柏萱 C97 李年加 PH97 李宛諭 PT97 廖彥齊 M98 陳柏霖 M98 黃皓

[編輯]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

[編輯] 一、作者簡介

史賓賽‧強森(Spencer Johnson)——

史賓賽‧強森博士是備受舉世推祟的暢銷書作家。他善於運用具啟發性的故事鼓舞讀者,其敘述手法直達人心。在處理複雜的工作事物方面,他常被稱為化繁為簡的能手。

強森博士是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的常勝軍,著名作品包括有:銷量第一的「誰搬走了我的乳酪?—— 一個面對工作和生活改變的絕妙好點子」以及和肯尼士‧布蘭其博士所合著並成為世界上最風行的管理法則——「一分鐘管理」系列。

他的教育背景包括南加州大學心理學學士、皇家外科學院醫學博士,並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及Mayo診所擔任實習醫生。

強森博士曾任職於美敦利醫療設備機構中醫護交流部門,擔任醫學主任,是該機構使用強心劑的先驅、及各大醫療院所中研究跨學科課題的佼佼者;此外,他亦擔任個體研究中心和加州大學醫學中心的顧問、哈佛商業學校領導團隊中的一員。

他的著作常散見於各大媒體中,包括:CNN、今日表演、金賴瑞現場、美國商業週刊、紐約時報、華爾街週刊、時代雜誌、今日美國及聯合國際社。

史賓賽‧強森博士的作品遍及世界各地,被翻譯成三十二種語言。

[編輯] 二、本書摘要

這是一個在工作中或生活中處理變化的絕妙方法 世界上最流行的危機處理及生活、企業管理方法


本書以寓言的方式,藉由兩個小老鼠和兩個小矮人在迷宮裡找乳酪的過程,來說明人們在面對工作中或生活中的「變化」,所可能會有的反應。

這裡所說的乳酪,是一種譬喻,它可以被成我們生命中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以是一份工作、人際關係、金錢財富、健康或是心靈的寧靜……。

故事開始是兩隻小老鼠和兩個小矮人都找到乳酪了。大家都覺得很幸福安穩了,日復一日的安心享用自己所擁有的乳酪,並且有許多計畫都是以乳酪重心設計的。突然有一天,乳酪不見了!

小老鼠一點也不做多餘的分析,馬上又用最笨卻是最有效的方法─跑進迷宮中再重新找新的乳酪。兩個聰明的小矮人卻不這麼做,他們怨天尤人,分析又討論,就是一點也不行動。他們無法接受這種突如其來的轉變!直到其中一個小矮人努力克服自己的怯懦,重新出發去找乳酪,而在過程中,他有許多醒悟……

本書曾是紐約時代雜誌排行榜上的暢銷書,獲得各企業界人士的推崇方很多人拿這個故事來反省自己面對「變化」時的反應與措舉,激勵工作士氣,獲得很好的成效。

[編輯] 三、佳句摘錄

[如果你對未來無所畏懼的話,你會怎麼做呢?]
[雖然比較晚開始,但也比從來都沒有開始要好得多了!]
[要常常嗅一嗅乳酪的氣味,如此你才會知道它何時開始變質]
[在還沒找到乳酪前,先想像我正在享用那些乳酪,這會幫助我快點找到乳酪!]
[當你覺得你會發現並享用新的乳酪時,你就會改變你的路徑。]

[編輯] 四、心得感想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這本書非常淺顯易懂,非常好閱讀,故事圍繞著『乳酪與改變』,說明『勇氣、決定、希望』之間的關連與其重要性。

變化是會發生的:他們會不斷地把乳酪移走
預期改變的到來:隨時準備好面對乳酪被搬走的事實
觀察變化:要常常嗅一嗅乳酪的氣味,如此你才會知道它何時開始漸漸變質
迅速地適應變化:你愈早放棄舊乳酪,你就會越早找到新乳酪
改變自己:跟著乳酪移動
享受自己的改變:品味冒險並享用新乳酪的美味
隨時準備好迅速地適應改變並再度享用美味的乳酪:它們仍是會不斷地移走乳酪

書中提到的『乳酪』,是我們生命中想要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健康、財富、名聲、學位......等。 可能命運之神希望我們再度成長,我們生存的世界變化萬千,大環境是不斷在改變的,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用在現今社會真是再好不過了。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教會我們一個道理:要誠實面對自己。若能坦然面對自己,敞開心房,儘管過程是無比艱辛與難熬,突破後卻是海闊天空,很多問題的解答就會呼之欲出,困難也跟著迎刃而解。當我們對未來無所畏懼時,勇氣會帶領我們走向改變的道路,冷靜思考後自然會採取行動來改善。

希望每位朋友能來看看『誰搬走了我的乳酪』這本書,對您人生會有更多不一樣的啟發:)

[編輯] 五、問題討論

當世界不斷在改變的時候,你會像書中的哪位主角呢?

在以前,我算是故步自封只會死守在原地不動的「猶豫」,冀望有人會伸出援手,或者期望無端的會有好運從天而降;也或者只知道埋怨責怪他人,認為所有的錯敗都來自於他人而不是自己。後來,隨著認識到更多朋友與學到不同的價值觀,我開始像哈哈嘲笑我自己,為什麼要等到這時候才開始改變? 後來我轉變成行動派:非常快適應變化並且做出反應的「好鼻鼠」和「飛腿鼠」。

因為我曉得大聲抱怨、咆哮都是無濟於事的,唯有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才能更早找到新的乳酪!

[編輯] 經濟殺手的告白

[編輯] 一、作者簡介

約翰·柏金斯(1945-),出生於美國漢諾威,是一位作家和活動家。他最著名及最近期的著作,是2004年出版的《一個經濟殺手的懺悔》(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man),當中描述他本人在擔任美國「經濟殺手」一職時,如何以各種手段剝削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並使其對美國俯首稱臣。這本書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榜逗留了超過40週。 柏金斯高中時就讀於男校,在1960年代進入米德爾伯里學院。整個70年代,他都在為一所叫Chas.T.Main的顧問公司工作,而據他本人所言,他在被美國國防部獨立召見以後,就被該公司的一名員工Einar Greve(據稱他是國防部的聯絡人,他本人對此予以否認)所聘用,並開始了他稱為「經濟殺手」的工作。根據他的書,早年時他在一名美麗的女性門下受訓,學習如何利用專業知識,摧毀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如委內瑞拉)。 作為波士頓戰略顧問公司Chas.T.Main的前首席經濟學家,柏金斯說他「曾經當過十年的經濟殺手,幫助美國情報局和其他跨國公司恐嚇外國元首,逼使他們順從美國的意思,從而幫助美國的經濟發展。

[編輯] 外部連結

柏金斯網頁

[編輯] 二、本書摘要

金錢、權力、性,瞄準掌權者必將腐化的鐵律,石油、超貸、政變,鎖定剝削未完成的國度,居間穿針引線的雙面使者,便是像我這樣的人物--經濟殺手。

「表面上,我是一位高薪的經濟顧問,實則身負經濟殺手的任務,向世界各國詐騙難以計數的錢財。我們以不實的經濟預測、選舉舞弊、收買、勒索、性招待為手段,慫恿各國領袖加入促進美國利益的大集團。萬一無功而返,更邪惡的中情局隨即上場;如果這些豺狼也告失敗,那就只能祭出真槍實彈,以軍事行動收場。」

標榜自由平等的美國,是如何演變成世人眼中的環境公敵,血汗工廠推手,「資本帝國主義」的代名詞?

揭開全球化時代由跨國企業、國際銀行、政府構成的三大金權支柱紐約時報、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書 一枚震撼彈。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親身經歷,一位深陷政府∕企業帝國權威架構下的人,起而揭發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內幕與手段。深具洞察力與道德勇氣的作品。

[編輯] 三、佳句摘錄

「生在這個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國家,我們不能只關心連續劇的結局、足球賽的結果、每一季的財務報表、每天的道瓊指數,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究竟希望子孫得到怎樣的未來。如果再不自問這些重要的問題,那簡直是太危險了。」

「這個世界的面貌如你所想像。我們可以尊重大地,負起社會責任,用永續與平等的新夢想來取代工業污染、公路壅塞和城市過度擁擠的夢魘。 改變自我、改變思維模式的力量操之在我。」

[編輯] 四、心得感想

《經濟殺手的告白》是一本半自傳式的小說,文字十分流暢,裡面充滿許多匪夷所思的事件,讓我讀閱讀時經常讀到渾然忘我,差點忘記是「真實事件」……本書的重點就在這裡。

在國際關係的領域中,時常會去定義全球體系的特徵。比方說:冷戰時,美國和蘇聯兩大強權對立,世界上的軍事、經濟、科技等領域都逐漸靠向兩邊,形成「兩極體系」。冷戰過後,龐大的蘇聯解體,許多的小國家紛紛獨立,兩極瓦解後的美國儼然成了世界強權,國際關係的學者把這種國際格局稱為「一超多強」,意思就是一個超級強權加上許多強權國家。

不過這種趨勢正逐漸改變,許多的跡象顯示美國控制全球的能力漸漸下降。從911恐怖攻擊開始,世界各地反美的聲音不減反增,美國為了擺回劣勢,延續帝國的壽命,開始一連串有計畫的剷除異己行動。首先,派遣”Economic Hit Man”(經濟殺手,簡稱:EHM)破壞當地經濟與產業結構,藉由綿密的情報網滲入當地政府,並加以脅迫利誘簽約,最後美國就大舉「正義」旗幟殲滅反美勢力。

讀完本書後覺得很無奈,原來一些攸關老百姓生活必需的重大政策,竟如此輕易地決定,完全沒有考慮後續對當地居民與環境的影響,這樣合乎「人道正義」嗎?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敗。如果凡事都跟書中美國以利看齊,做出違反心中正義的事,難保某天會被萬夫所指,自取滅亡。

台灣身為美國陣線的一份子,許多政策該理性思考,不要一味盲從,希望台灣會更好!

[編輯] 五、問題討論

身為一名台灣青年,現在要做什麼? 我認為平時要多關心國際情勢,不要把媒體給的資訊囫圇吞棗。 學會理性思考背後的真相,對每件政策抱持懷疑的態度,積極參予公共事務。審視政府,關心台灣,台灣會更美好:)


[編輯] 三杯茶Three Cups of Tea

[編輯] 一、作者簡介

葛瑞格.摩頓森(Greg Mortenson)

出生於非洲的坦尚尼亞,而後遷居美國。原是個登山家。1993年因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失敗,因緣際會下,成為一位獻身公益的人道主義者。本書印量超過40萬冊,售出多國語文版權,作者說書行程已排至2009年,本書並有專屬網站。http://www.threecupsoftea.com/ 目前是中亞協會負責人。與妻子、2個小孩居住於蒙大拿州。

大衛.奧利佛.瑞林(David Oliver Relin)

是個遊歷世界的專欄作家,其作品獲得無數獎項。曾在「愛荷華作家工作坊」教導寫作。同時長期為滑雪雜誌(Skiing Magazine)、《展示雜誌》(Parade Magazine)寫稿。目前住在奧勒岡波特蘭市。

得獎記錄 
  • the nonfiction winner of the 2007 Kiriyama Prize (奇里雅瑪環太平洋文學獎)
  • The 2007 Pacific Northwest Booksellers’ Book Of The Years (2007年太平洋西北獨立書店書卷獎)
  • Time Magazine Asia Book Of The Year(Time雜誌年度亞洲選書)
  • Banff Mountain Book Festival(班夫山圖書展獎)
  • Montana New Zealand Book awards(蒙大拿紐西蘭圖書獎)
  • Borders書店Original Voices Selection

[編輯] 二、本書摘要

在過去的十二年,巴基斯坦、阿富汗及西藏山區,六十所學校陸續成立,摩頓森守護妹妹的信念,讓他願意用生命去化解世界上最大的仇恨,幫助一群女孩有勇氣改變世界。

當我們懷疑,一個人的力量是否真的能改變世界時,願意放棄日常生活享受的摩頓森做到了!

書中主人翁摩頓森原來是個登山家,1993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時發生意外,與隊友們失去連絡,只留下他一人,沒有水也沒有食物。十分幸運地,他在巴基斯坦山區的一個偏僻小村落被救起,而且在村民的細心照護下,他的身體得以康復。被村民的善良所感動的摩頓森發現,當地小孩只能坐在戶外髒汙的泥地上上課。村民窮到沒錢聘請老師。摩頓森於是承諾一定會回來為他們辦所學校…… 

他放棄白天的工作,過著最低度的生活,到圖書館尋找名人錄、找出一個個參議員與明星的名字,在還不會使用電腦的時候,租用打字機開始寄出580封信;當他灰心不已的時候,是小學生激勵了他:

「我真的發現,要解釋半天,讓大人聽懂為何要幫助巴基斯坦的學生是件很困難的事。」摩頓森說,「但是這些孩子馬上就懂了。當他們看到照片時,沒有辦法相信怎麼會有這樣的地方:孩子在寒冷的天氣坐在戶外,沒有老師教、卻努力上著課。他們馬上就決定要做點什麼。」

六個月後,他終於收到回信,一張一萬二千美金的支票,足夠蓋第一間學校,他終於可以前往巴基斯坦蓋學校,...... 摩頓森會實現他的承諾嗎?

一個人,一個承諾,一段辛苦漫長的旅程,許許多多人的愛心,一個美麗的承諾,終於實踐。故事的後來,的確是美好結局:在過去的十二年後,摩頓森總共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及西藏山區,蓋了不止一所,而是六十所學校,特別是能讓女孩子上學的學校。

[編輯] 三、佳句摘錄

三杯茶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

超越政黨、國家、民族 最純粹的愛,真的好偉大!

[編輯] 四、心得感想

看完後,心裡暖暖的感動著, 我覺得主角美國登山客葛瑞格(Greg Mortenson)真的很傻很天真。在當時,美國基督教世界與巴基斯坦、阿富汗等伊斯蘭教國家本就已經關係緊張, 他寄出去的五百多封信想當然不會有人回應。我猜想很多人都認為自己不捐,別人也會去捐吧!不過就是這種旁觀者心態才導致這個社會的冷漠。 書中幸好有登山界的朋友幫忙批露他的故事,也幸好老科學家尚.霍爾尼願意伸出援手,這個建校建橋計畫才能順利推行。

後來,葛瑞格不斷藉著建校引水,回饋當地人們的熱情,經歷著種種貧困與辛酸,冒著生命的危險進入偏遠戰亂地方探勘。他的天真善良與堅忍不拔的毅力著實讓人欽佩!我真的好希望自己能貢獻一份心力,即使是去幫他排放桌椅也好。

除了他的精神,我從本書還學到了另外一課-傾聽。社會中,大至國際組織、國家政府,小至慈善團體與個人,施惠者往往有一幅美麗的前景,傲慢的執行策略、籌措經費,希望(甚至強迫)受惠者接受他們的美意;然而受惠者雖心懷感激,卻不願任其擺布。因為只有他們知道自己「最迫切的需求」、「怎麼做才最好?」。往往施惠者成了強調效率的一方,受惠者反而要施惠者「慢慢來」,施與受之間的關係,變得不那麼絕對。書中村長就點醒葛瑞格,讓他學會傾聽,與當地人培養關係。

很多時候,我們都把別人貼上標籤。你是哪個宗教?你是哪個政黨?你是什麼族群?其實我們都是平凡人,只是我們都忘了。站在人的角度,思考受惠者與施惠者的關係,更進一步思索現在政府的政策與對待「敵人」的態度,這就是《三杯茶》想教導我們的意義。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

[編輯] 五、問題討論

一個旅人能改變什麼?我們現在能開始做什麼? 其實我們還有很多可以做,將感動變成具體的行動。

不管是到書店翻翻這本書,在能力所及的範圍下、捐出一份愛心給任何一個有公信的公益團體,或是直接到「中亞協會」網站捐款,或是用其它形式來關懷我們的社會,這些行動,都會讓人間更有情。你我的生命,也將因此福杯滿溢。


[編輯] 殺鬼

[編輯] 一、作者簡介

  甘耀明,東海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英所畢業。小說獲聯合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等,作品多次入選年度小說選,獲93年度小說獎。小說數次改編成電視單元劇。出版小說集《神祕列車》、《水鬼學校與失去媽媽的水獺》,教育書《沒有圍牆的學校》(與李崇建合著)。其中《水鬼學校與失去媽媽的水獺》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獎,作品融合童話元素,評審譽為該年度「年度最有創意的小說」。目前為靜宜大學駐校作家。(摘自書封簡介)

[編輯] 二、本書摘要

一輛不靠鐵軌也能行走的火車;
一群背上背著家族墓碑的少年兵;
三個早已寫好遺書的白虎隊逃兵;
一個開著失事戰機,淚眼汪汪哭喊媽咪的「火炭人」;
一個肚臍有圈悶火向上竄燒的「螢火蟲人」;
一個活埋住自己,卻從腳趾間長出植物,蔓延成一座森林的頑固老人;
一個為了不讓父親上戰場,拚命用腳扣住父親的腰的女兒,最後兩人竟血脈相連,連最高明的醫術都無法切割的「螃蟹父女」;
我們迷幻在一座參天的森林裡,原來「森林是活的,不肯讓我們走出去。」難道這就是我們最後的墳場?

[編輯] 三、佳句摘錄

「這句話成了白虎隊間的遊戲語,發展成各種變化的語彙,一百年後的河有水嗎?一百年後的風有顏色嗎?一百年後的人會笑嗎?一百年後的月亮會變紅嗎?大家笑鬧時,什麼東西都能扯濫到百年後,最後問到天荒地老之際:『百年後,我們的骨頭會躺在哪?』大家忽然語塞,時間安靜得打結。」 「喔!買‧尬‧田‧頭‧伯‧公,黑人婦激動,她把亂葬崗的墓碑與納骨墳看成了差不多樣子的伯公廟,心想滿山都是廟,這是上帝應許之地,滿山是神的房子啊!多麼神奇。她淚流滿面大喊,她的約翰就住在那。」 「鬼王說話了,他要帕不要視鬼為無物,鬼與人不只是差在肉體,更在於它們常常膽怯。陰暗裡的貓眼,永遠比太陽下的老虎更可怕,人們就是把貓當作鬼。他說,也不要以神的態度對待鬼,那些蹲在廟堂成天由人服侍、吃吃喝喝的神,哪懂得鬼的新思。帕反而問鬼王,該用怎樣的方法對待鬼。鬼王笑說,用人方法,它們是人的靈魂。」

[編輯] 四、心得感想

  這是一本文字濃稠、像是勾芡的小說,三十萬字的篇幅分作二十二節,二十二段難分難解的短篇組曲構成一九四零年到一九四七年間的震盪。Pa-pak-wa-qa、劉興帕、鹿野千拔……擁有三個不同語言名字的少年天生神力,整個關牛窩就連火車都檔不住他,但固守山上竹篙厝、堅決消極反抗日本統治的祖父是他血緣的風箏線,交派他練兵任務的日本養父鬼中佐是他精神的尺規,自由地選擇不自由,直到親手送走徘迴村中每個角落的鬼王。   小說的每一字句都竭盡全力,沒有一個描述是撿現成的,華語主體之間混用大量客語、夾雜日語和英語,更是加添了原本就活潑的語言,看起來既暢快又累人,像是跟著打了一場仗。作者文後訪談中自述起初試圖全篇以客語書寫,後來雖然沒有達成,卻也是精彩的嘗試。

[編輯] 五、問題討論

Q:以率領義軍反抗日軍接收的吳湯興為藍本的鬼王,在小說中扮演什麼地位? A:小說以鬼王甦醒起頭、鬼王永眠作結,可以說是貫穿全篇的象徵。即使身死,鬼王依舊執著於反抗,卻在最後一個部下劉金福歸隊後,決心求死,與其說是化解老鬼的執念,不如說是帶著前清記憶的老一輩終將凋零,無論土地上來去的是什麼價值,都是當代的執念,總是會隨著時間磨滅。

[編輯] 富爸爸與窮爸爸

[編輯] 一、作者簡介

清崎徹父親(窮爸爸)是夏威夷州教育部的教師,曾經成為該地教育部長。 他先在紐約攻讀大學,畢業後曾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曾任艦載武裝直升機機師,參加過越戰。退伍後曾入讀航海學校,之後在富爸爸提議下,加入全錄公司(Xeros),學習銷售技巧,然而推銷工作成績強差人意,令他幾乎打算放棄,在富爸爸鼓勵下,清崎在推銷工作以外,亦為慈善機構,以致電陌生人(意外訪問)方式募捐。經過一番努力後,推銷技巧突飛猛進,由幾乎被革職的危局,變成登上思諾公司最佳營業額第一位。1977年,清崎在工餘時間創辦生產「衝浪者」錢包的企業,日漸成長,令清崎毅然放棄在全錄的高薪厚職,全職投身企業,更曾一度藉此致富,然而由於拍檔在產品成功之後,變得鬆懈,令清崎決定離開,後又在拍檔要求下,為拯救瀕危公司而再次加入,最後由於中國、台灣等地不斷有仿冒品出售,打擊尼可龍生意,公司亦難逃倒閉命運。雖然如此,清崎徹仍然堅持開設公司,經過九個月無工資收入,居住在汽車屋的艱難日子後,他的創業理想終於成真,包括在中國、委內瑞拉等地,收購或開 設石油公司等。其中房地產收入豐碩,更令他明白到現金流對致富極為關鍵,亦成為他在「富爸爸」系列中,一再強調的致富方法。最後他在47歲時,與妻子金一同達成財務自由,兩人更到斐濟度假慶祝。退休生活期間,清崎徹決定重操父親故業——教師,希望透過遊戲,將致富心得廣為傳授,便在深山隱居兩年,專心鑽研與理財有關的遊戲。1985年,「現金流遊戲」(CASHFLOW GAME)終於面世。為更易向大眾介紹該遊戲概念,他開始執筆撰寫「富爸爸 窮爸爸」,結果大受歡迎,連續六年成為紐約時報最暢銷書籍。因此他隨後更與友人合作創辦一家國際教育公司「富爸爸理財教育」,配合現金流遊戲,教授理財觀念。並曾主持電視節目。

[編輯] 二、本書摘要

清崎九歲時,曾出於對金錢的好奇,與好友邁克嘗試鑄幣,但不成功。此事被窮爸爸發現,除了指出此舉犯法外,亦同時向兒子,介紹他可以向邁克任職雜貨店的父親,尋求致富之道。邁克的父親也就是廣為人知的「富爸爸」,表面上只是一位讀書不多,繼承父業的小店老闆,但後來他不斷在夏威夷收購土地、興建房地產,逐漸變得富有。當他退休後,更將一手建立的企業王國,交到兒子邁克手中,令它更加壯大。相反,窮爸爸在教育部平步青雲,他甚至打算透過競選州長,躋身統治機構中,以整頓日益陳腐的教育制度。可惜他最終落選,此後更因為他的理念而失去工作,雖然他亦嘗試與友人合資開設雪糕店,然而最終仍是不歡而散。最後他在不得志的情況下,因為肺癌含恨而終。藉著記述兩位爸爸言行遭遇,從中帶出富人與窮人的差異,並不在於學歷財產,而是其他更重要的地方當中,正是「富爸爸」系列一直探討的問題。

[編輯] 三、佳句摘錄

控制個人的藉口——對自己諸如「沒時間」、「我沒錢」等等藉口,誠實地思考「對此我可以做點什麼?」 「成為、做、擁有」、「不是怎樣做,而是為何要做」——有願景,再實行,最後才可達成心願。達成財務自由,有方法並不足夠,還需要清楚個人目標才行。 面對高叫「天要塌下來」的小雞,要像肯德基創辦人桑德斯上校樣,將它油炸——認清楚每種意見,同時要有獨立思考能力,而非隨波逐流,任由恐慌情緒控制自己。 為自己未來製造美好的謊言——與其擔心「這樣做會怎樣?」,不如積極地強調夢想,以正面能量自我激勵。 學習新詞彙是免費的——改變所處象限,首先要學懂需要的名詞,從中適應這種轉變。 記住阿拉莫——學習德克薩斯人對失敗的豁達樂觀﹕「如果要破產的話,不如就來得嚴重一些!」

[編輯] 四、心得感想

本書討論的是理財的觀念,以及如何了解金錢,事實上金錢並非實體,重要的是要擁有理財的觀念,學習到這點我想是閱讀本書最大的收穫,還有一點是除了觀念外還必須要有不斷學習與創新的精神這樣才能在社會以及金融結構改變時能夠適應改變,而不是只是累積金錢的守財奴,如書上所言: 「資產就是將錢放進你口袋裡的東西,而負債則是把你口袋的錢拿走的東西。」資產和負債不同的現金流向,會造成不同的財富結果。窮人只通過工作獲取收入,通過消費將掙來錢花出去,沒有任何資產。中產階級通過工作獲取收入,再去購買一些他們認為是資產的負債,然後通過償還負債,花光他們的錢,他們同樣也沒有資產。而富人則通過購買資產來產生收入,再用收入來購買資產,不斷地循環下去,最終獲得大量的財富,實現無需工作也能不斷獲得收入的財務自由狀態。同時,他認為,能真正讓人達到財務自由的,不是工作,也不是金錢,而是能帶來源源不斷現金流的資產。另一方面,作者亦一再否定「房產必定等於資產」的普遍觀念,認為他們所理解的資產,實際上是負債——如房屋透過出租,以租金抵消成本費用,並產生出業主的正向現金流,才可算是「資產」,但大部份人並無這種意識,他們除了供款以外,尚要支付水費、電費、物業管理費、維修保養費等支持,不會產生正向現金流的房屋,充其量只是負債。

[編輯] 五、問題討論

所謂金錢流動必定有SOURCE以及SINK,如果人人都想不勞而獲靠所謂的資產賺錢,那誰會成為被剝削的一方?

王稟荃的意見:「誰會被剝削要視個案而定,重點是這些收入到底從哪來?值不值得他的價值?記得學長說過”只有勞動可以創造價值,錢只要印就有,但會把價值沖淡”.並不是反對商業行為,而是在賺這些錢之前應該思考這些錢是怎樣賺來的?從哪賺來的?它真的有這些價值嗎?還是有一些外部成本並未考慮進去?例如環境成本.在做這個投資之前是否深入了解這家公司的性質,它對這個社會有哪些責任?也就是所謂CSR社會企業責任.總而言之,富有、貧窮並不代表什麼,重要的還是我們的慾望到底有多少?現在的社會已經被資本主義扭曲的非常嚴重,我們應該想想自己需要什麼?要過怎樣的生活?又願意付出多少代價來達到這些需求?如果夠了,何時停止對資產的追求,將目光轉往其他我們遺忘已久的角落?」

[編輯] 易碎物

[編輯] 一、作者簡介

尼爾.李察.蓋曼(1960年11月10日)是出生於英格蘭的猶太裔作家,寫作領域跨及奇科幻長短篇小說、恐怖小說、兒童故事∕繪本、漫畫及劇本編寫,亦參與編寫電影劇本。被史蒂芬.金譽為「故事寶窟」,名列文學傳記辭典(英語:Dictionary of Literary Biography)十大後現代作家。代表作有《沙人》(The Sandman)漫畫系列、小說《星塵》及《美國眾神(英語:American Gods)》。 尼爾.蓋曼的奇幻小說通常是從都會或家居生活出發,從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日子中指出一道道詭異、奇趣、甚至駭怖的幻想裂縫,讓我們的世界再也不如以往。長篇小說《無有鄉》、《星塵》、《美國眾神》等皆是如此;短篇創作更有如萬花筒般令人眼花撩亂。更妙的是,儘管有些作品相當恐怖,你還是會感到非常有趣,會想一讀再讀,而不是拋到一邊拚命想忘掉。他擅長從古老的民間傳說或小說經典中擷取元素,融入自己獨特的想像力,也許我們會在故事中瞥見一些熟悉的面貌,蓋曼卻能讓這些元素長出與原創迥異的意象與詮釋。他可能是當今最高明的同人作家?總之,他是重述∕創作的藝術家。

[編輯] 二、本書摘要

當福爾摩斯捲入克蘇魯傳說,會發生什麼樣的懸案?
當尼爾.蓋曼走進「駭客任務」的世界,又會闖出什麼新鮮事?
尼爾.蓋曼加上美國獨立女歌手多莉.艾莫絲,還會創造出什麼樣的怪怪小故事?
觀賞馬戲團表演時請勿許願,否則將會……美夢成真?
石像鬼守護的如果不是教堂,而是一顆心?

讀尼爾.蓋曼的短篇故事集,就像在看一場世紀魔術表演。只見這位魔術大師用簡單的素材就能營造出絢麗驚奇的幻象,讓讀者驚喜連連。不可思議的手法一個接著一個,讓觀眾目不暇給;時而來個搞笑逗趣的表演,時而變得陰風陣陣,詭譎駭人;時而優雅,時而不羈,時而感傷,時而冷硬,但總有溫和的幽默感作為基調。 在蓋曼的《易碎物》中還有一項主要的特色,就是致敬或擬仿。他向「福爾摩斯」致敬、向鵝媽媽童謠致敬、向恐怖大師洛夫克萊夫特致敬、向十九至二十世紀許多前輩或同輩作家致意,更不用說向故事源頭的神話傳說致敬;在「蓋曼式變奏」的轉換之下,每個故事、每個風格,都繁衍出許多層次,風味繁複,餘韻不絕。 故事,既脆弱又頑強,既短暫又永恆,而正是像尼爾.蓋曼這樣的說故事大師,讓原本曇花一現的故事元素有了不斷的輪迴,有了綿亙的新生。

易碎物比比皆是,人與心如此,故事也不例外!

[編輯] 三、佳句摘錄

故事,最易碎,也最堅韌綿長的存在。 故事,就像人、蝴蝶、鳴鳥的蛋、人心和夢,是易碎物,他們只不過是字母與幾種標點符號,或僅僅由聲音構成,有些故事不過是一些人們出門探險的經過或是妖怪的傳說,這些簡單的小故事,卻比所有說過他們的人更長壽,甚至比創造他們的國家更長久。

我想這段話是這本書名字的由來,也是許多作家心理的聲音吧,他們寧願用其一生創作出一篇篇不朽的故事,更勝過去做一些別的事,因為好的故事會在讀者的心裡扎根。讀完《易碎物》後,我發現我的心,也刻下了這種感覺,那些故事們,在我的心裡低低耳語著。

[編輯] 四、心得感想

說到尼爾蓋曼,我只能說,他寫的絕對不是童話故事,雖然同樣充滿了不可思議的元素。

第一次讀到他的短篇小說,是《魔,是魔法的魔》,我永遠無法忘記翻開來的的那個剎那,像是撿到寶一樣的狂喜,還記得其中的一篇〈太陽鳥〉,描述一群什麼都吃過的富翁,想要吃吃看不一樣東西的故事,最後他們終於如願以償,雖然代價非常高昂,不過想必他們都不會後悔做了這個一生最後的決定,看完故事後闔上了書一會兒,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願意為了夢想無怨無悔的努力吧,因為成果是如此甜美,太陽鳥到底是什麼味道呢,我也想嚐嚐看了。

我喜歡他書中不時出現的蓋曼式幽默,還有他對經典故事所做的變奏曲,就像是開了那些故事一些小玩笑,或許有的時候會看不懂,但當讀到熟悉的童話時,會發出會心一笑,像是《易碎物》中的〈蘇珊的問題〉,當納尼亞傳奇落幕,被留下來的蘇珊在現實世界裡會有什麼想法,當她在老的時候回憶起,會後悔沒有跟大家一起到納尼亞王國嗎?在故事中,我看到了她的不後悔,或許帶著一點追憶與嚮往,所以最後她在夢鄉中回到了納尼亞,與她的家人在一起,蓋曼告訴了我們他為蘇珊做的回答。

他的故事,也許是一副鮮明的畫作,也或許是對生活中的小小幻想,當你回憶起小時候那個家附近不知通往何處的小路,亦或者某棟廢棄大宅的後花園中一棟神秘的遊戲屋,那裡面藏了多少你想不起來、或是不想想起來的回憶,當你逼你的海馬迴超時工作時,會許會想起一些奇特的片段,那不可能是真的,但也許那些曾經真實發生。千萬不要亂許願,因為那可能會成真,在〈雀小姐失蹤始末〉中,看起來古板的雀小姐進入了一個怪奇馬戲團,卻從此消失,故事的最後一幕,雀小姐頭也不回的帶著兩匹狼轉身走入濃霧中,就像一副永不退色的畫,印在所有人的心裡,包括所有讀者的心。

就像序中所描述的,閱讀蓋曼的短篇小說,會有不亞於長篇小說的迷人閒適,故事情節或許透著邪惡,卻仍有著氣味古老的悠然,就像是進到廚房拿出少少的材料,卻可以做出令人食指大動的美味大餐,也許添加了些微的辛味,卻融合的恰到好處,不可否認的,他是個高明的魔法師,臉帶面具,手揮著魔杖,輕輕鬆鬆刻劃出一篇篇短小精悍的美味小品。

[編輯] 五、問題討論

這本書是一本短篇故事集,既沒有繁複的理論,也沒有曲折的劇情,那我們來問問這本書的靈魂人物「作者」吧! 尼爾蓋曼最擅長的故事特色為何,請以《易碎物》中的文章為例? 擬訪與致敬,說白話一點就是同人文,例如他改編福爾摩斯〈血字的研究〉,來向福爾摩斯以及恐怖大師洛夫克萊夫特致敬,而故事中濃濃的福爾摩斯味幾乎別無二致,只有更為詼諧與諷刺,或許也恐怖了些。


[編輯] 秩序繽紛的年代

[編輯] 一、作者簡介

本書總計二十位作者,二十篇文章

  • 王金壽(成功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 王健壯(博理基金會執行長、前新新聞社長、前中國時報總編輯)
  • 何明修(台大社會學系副教授,《綠色民主》《四海仗義》)
  • 吳介民(清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台灣社會學發展史》《第三社會的想像》)
  • 吳音寧(報導文學作家,《江湖在哪裡?台灣的農業觀察》)
  • 李道明(北藝大電影創作研究所教授,《一個電影作家的誕生》)
  • 李廣均(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副教授,《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
  • 林志明(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 林國明(台大社會系副教授)
  • 林繼文(中研院政治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 邱毓斌(高雄市NGO工作者工會研究員、英國Essex大學社會系博士候選人)
  • 范雲(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新生代的自我追尋》)
  • 夏傳位(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塑膠鴉片》)
  • 夏曉鵑(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不要叫我外籍新娘》)
  • 郭力昕(政大廣電系副教授,《台灣當代影像》)
  • 黃武雄(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學校在窗外》《童年與解放》)
  • 楊弘任(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社區如何動起來》)
  • 潘翰聲(綠黨召集人)
  • 蕭瓊瑞(台南市政府文化局長,《台灣美術史綱》《楊英風全集》)
  • 顧爾德(博理基金會主任研究員)

我挑了其中兩篇文章閱讀。

潘翰聲 現任台灣綠黨發言人,前共同召集人,致力於政治運動及環保議題,對於環保及改革政治有相當的熱誠,近幾年參加各種選舉。

吳音寧 1972年出生在島嶼濁水溪畔的小村莊,高中時代,曾在廟會攤位購得一本舊書,時常蹲在廁所,閱讀16歲便獨自飛往西貢採訪越戰的義大利女記者, 奧利安娜.法拉琪(OrianaFallaci)的故事,心嚮往之。長大後,參加過學運、當過報社編輯,因緣際會,進入墨西哥查巴達民族解放軍的自治區採訪。

[編輯] 二、本書摘要

2010年是個特別有意義的年度。二十年前,由於一場國民大會選舉總統的紛爭而點燃了野百合學運。這場表面上是萬年國會「老賊」需索無度的鬧 劇,卻無意之中激發了二十年來民主化的契機。1990年代這整整十年,不僅各個領域蓬勃發展,也是社會運動的黃金十年,台灣社會可說充滿自信。然而,進入 二十一世紀的開始,台灣面臨國內外多重危機,內有藍綠對立,外有中國崛起。在此巨大變動的時刻,我們有必要對過去二十年進行一場批判性的回顧。除了給未曾 經歷這段快速變遷的更年輕世代做一個歷史導讀外,也讓曾經歷過的世代更能看清未來的挑戰與方向。

本書書名《秩序繽紛的年代》是為了紀念二○一○年離世的詩人羅葉。曾經參與「野百合學運」的羅葉,在他的詩作〈遺書〉當中寫著:

若有音樂,哼我愛聽的那曲/若有醇酒,斟我嗜飲的一杯/也許為我出薄薄的詩集/但不必寫長長的序/追求的我已空無所有/這秩序繽紛的世界/就留給你整理

[編輯] 三、佳句摘錄

  • 昨日的高科技,往往變成今日的高污染
  • 近年的政黨惡鬥導致政府公共決策的品質低下,逼得人民只能在爛方案和零方案之間做出選擇,民間團體在極有限的資源裡擠出來的替代方案,儘管說出對的真相,卻沒有舞台被看見聽見,無法變成選項,就難以推動成真。
  • 一般人以為政策沒有選擇,其實是有選擇;相反地,在政治上,人們以為有選擇,至少是二擇一,但其實兩大主流政黨的政策在本質上差別不大,等於沒選擇。
  • 中國每四個住在城裡的人,就有一個身懷農村正在遠去的記憶。
  • 「過去的幾個世紀,個體的存在從出生到死亡都在同一個歷史時代裡進行,如今卻要橫跨兩個時期,有時還更多……」
  • 目前全情境外移動人口匯款回國的金額,遠遠超過富國援助窮國的金額。
  • 少數都市群的擴張化稠密化,其實建基於廣泛農村的空巢化。
  • 台灣整體農業環境經過五0、六0、七0、八0年代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像是被迫下滑的曲線匯流而繼續往下滑。
  • 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這塊島嶼以推動「休耕」二十六年。
  • 近百年來,當權者從未停止過「美化」農村的企圖,而其「美化」的方式,往往就是透過各款名目的大、中、小型工程發包。
  • 景觀的變化牽涉到歷史、文化、價值判斷、權力與利益等。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土地如何使用之範疇。

[編輯] 四、心得感想

這本書其實關心的議題相當廣,一時沒法消化完。我挑有關環保、農業的其中兩篇文章來讀,一方面是比較關心的議題較容易進入狀況,二方面是對兩位作者較熟悉。

「在國家與資本夾擊中成長的環保運動」一文中,翰聲簡單說明自己是透過那個事件的惋惜、憤怒與環境保護運動結緣,接著從污染事件、土地徵收、環評制度,乃至於有機、暖化等議題為這二十年來的環保運動作個整理;文末並分析這些年來環境運動的模式以及所帶動的相關立法和思想改變。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最近苗栗灣寶、台南永揚、國光石化的轉折就是公民運動的成果,雖然仍然有數不清的案子需要努力,但人民能集會、討論、共同思辯就是幸福。台灣已解嚴二十多年,公民的意見是可以讓政策轉彎的已經不只一次得到應驗;我們應該繼續關心公共事務、監督政府,對自己負責、對子孫負責、對母親台灣負責!

另一篇是「從農村到都市,在到農村?」,可以算是「江湖在哪裡」的書摘及後續整理報導。近年來不少爭議法案、自由貿易衝擊、國際糧價高漲、不當的土地徵收、農業政策,使得農業問題漸漸受到關注,而政府「以農業扶植工業,以工業消滅農業」的種種措舉更是惹人爭議,不但不在乎台灣的糧食安全,也輕蔑農村文化傳統。

與其說心得不如說感嘆,看看上面整理的佳句,你不妨也想想:台灣到底還要不要農村?為什麼這樣問?1977~2008我們消失了3.5個台北市、6.5個故高雄市、八萬兩千多個足球場大小的耕地,100,415公頃的面積差不多快要佔國土的2.8%了!多麼龐大驚人的數字?在稻米,這個「曾經」是我們主食的農作物自己率接近百分百的拉抬下,整體糧食自己率還是只有30%,足見危機之深切!

是不是種出來沒有競爭力、銷不出去就不要種?如果一切都要遵循市場機制,那政府對其他工業的優惠補助是否也要取消?許多已棄作的雜糧是真的種不出來?還是因為得不到政府支持?比較貴就不種,萬一技術流失、糧食供應發生情況,該如何是好?

台灣農村出代誌!這是個值得深入瞭解的議題,牽連的絕對不指農民、農村,更關係到全體人民。

天佑台灣,庇護農村!台灣農村需要您一起關心!

[編輯] 五、問題討論

心得當中已提出不少問題,希望您自己去找答案。這裡拋出幾個問題讓你我思考: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否有盡頭?我們的慾望又該止於何處?我們還要揮霍多少?還有多少能揮霍?將來能留什麼給子孫?他們會怎麼看待我們這些祖先的所作所為?


[編輯] 活動照片

image:cheese1.jpg尋找人生中的乳酪

image:Goodbook2.JPG資產與負債

image:Goodbook3.JPG我們的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