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學教育學會95學年度學術研討會紀要 - 下 (劉克明 教授)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編輯] 【醫學教育】台灣醫學教育學會95學年度學術研討會紀要(下)                                        醫學院劉克明副院長

2. 對教師的評量(Faculties Assessments):
包括
a. 學生對導師的滿意度:利用每次PBL結束時、學期中與學期末進行問卷調查。
b. 導師輔導技巧之評估:可利用tutor intervention profile及short tutor education questionnaire 進行tutor skills evaluation。


3. 學生的自我評估(Students' Self-Assessment, SSA):
學生的自我評估在自我引導學習是一種最基本的技能,在這種自我評估的結果,常會發現成績不佳的學生,往往是自評成績較高,而好的學生,其自評成績則較低。
學生自我評估能加強學生在學習時自己應負的責任。此種評估可作為形成式的與總結式的評估。

4. 同儕評估(Peer Assessment):
目的在強調醫學生在PBL學習環境的合作學習之本質,評估的定義越明確,則評估結果越可靠,可做為導師評估的參考用。

IV. 評估問題導向學習時的爭論點(Issues in the Evaluation of PBL):
梁副教授提出 PBL課程的爭論點有六個:

  1. 問題導向學習課程之異質性(Heterogeneity of PBL Curricula):不同的醫學院對於PBL課程的概念與基本的架構皆有所不同,
    各醫學院招生時選擇學生的理念、機制不一樣,
    學生的學習特徵與習慣不同,
    各醫學院課程的規劃理念與重點有差異,
    各醫學院的學習環境與資源皆不同,
    各醫學院自訂評估學生學習表現的方法。
  2. 利用老舊機器去製造新產品(The Old Machine for the New Product):
    醫學院校之結構並未隨著 PBL課程之創新規劃與實施而改變,
    傳統學科的結構往往阻礙 PBL課程之整合,
    教師之教學資源未能配合PBL課程之需求,
    學習環境之老舊等缺失。
  3. 混合式課程(Hybrid Curricula):教學內容包括不同比例的PBL課程與傳統的課程,
    學生必須去適應兩套不同課程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進行競爭追求高分的學習而非團隊合作式的學習,
    教師以傳統課程的評估方式去評估學生,
    雙重教學系統,增加教師教學負擔。
  4. PBL 課程要影響學生到什麼程度才有意義(How Much Effect is Enough):
    有嚴謹系統之PBL課程學習成效之評估研究較缺乏,
    以統計結果去推論,事實的成果,還需要觀察研究,
    應該要重視的是學生價值觀的改變,但評估不易,
    醫學教育不應該是在成本效益與人性考量之間的抉擇。
  5. 從PBL課程我們期待什麼(What We Expect from PBL):
    PBL的優點不僅僅是在知識的獲得,
    PBL是提供人性化的學習環境,並促進同學間的互助合作, PBL之重點在養成學生自動的學習態度。
  6. 成本效益的爭論點(The Cost-Effectiveness Issue):
    以一班一百個學生採用PBL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
    PBL推行時,需要考量其他額外的耗費,
    PBL的教學成果持久性的教育策略,
    要以是否能達到高品質的教學成果為考量醫學教育的投資。

感想與建議
本校醫學院從2004年開始實施整合課程與PBL小組討論方式的教學,在每一個Block結束時,會安排學生進行回饋 (feedback),學生常會提到某部分內容老師未教或教的太少,要求老師多教。另外也有學生擔心PBL的學習是否會造成醫學生知識不如接受傳統課程的醫學生?但事實上,是否具有每一個解剖構造細節的死背的知識,有能力回憶許多的事情,就能成為一位好醫師嗎?訓練學生如何活用知識就是 PBL 的重點。


早在西元1618年,就有學者提出知識是認知,而且能夠確定一種疾病,做出診斷(Knowledge is to recognize and identify (a disease) ﹐to diagnose)。

這表示知識不僅僅要具備醫療相關的知識,而且也是臨床推理的過程,其目的在達成正確的診斷。因此PBL的主要成果在訓練學生主動學習,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臨床推理技巧的能力,這些能力與技巧是成為好醫師的基本條件。所以PBL課程對醫學生們的好處(Benefits of PBL for Students)為:

  1. 讓學生們發展出一套扎實的、且與臨床相關的基本科學的知識,
  2. 讓學生們學習到良好的人際間的技巧之重要性,
  3. 讓學生們發展出獨立學習的技巧與終身學習的習慣,
  4. 讓學生們認知道他們要負起自己學習的責任。這些是在傳統教學中,較未注意的部分,也是本校醫學院推動教改與PBL教學的目的,讓高雄醫學大學之醫學生皆能成為好醫師。

參考資料:

  1. 梁繼權 臺灣醫學教育學會 95年度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手冊. 95.11.25. 台北.臺大醫學院
  2. Dias A. Is problem-based learning causing a decline in medical students' knowledge? The Clinical Teacher. 2006.3:198-201.